
11月3日,顶着一场冬雪带来的降温,吉林油田昂格风电场运维班班长郝爽正带领两名员工加密巡检,为风机逐一开启加热装置。88台风机,风舞长空,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平稳运行近400天,实现绿电规模外送9.89亿千瓦时,
这是老油田踏上“新”赛道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吉林油田积极抢抓国家“双碳”机遇,按照集团公司“三步走”部署,打破传统能源企业油气生产架构,全力挺进新能源业务领域,从而让黑土地不断“长”新绿,开辟出一条老油田“逆龄”生长新路径。截至目前,吉林油田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已达76万千瓦。
破茧,全员凝“新”聚力
思想先行,行动至上。
受国际油价走低、优质资源接替不足、自身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等多重影响,自2015年以来,吉林油田曾连续七年亏损。尽管通过打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和亏损治理等“组合拳”,基本运行费大幅压降,但实现本质扭亏、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面对困局,2021年4月,按照集团公司为吉林油田谋划的原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总体布局,吉林油田找到了低碳转型“新”方向。

吉林油田加强顶层设计,将新能源业务确定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新主业,与油气生产同安排、同部署,并统筹制定了“35513”新能源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五百万吨级碳埋存、百万吨标煤级清洁能源利用“三大工程”,全力建设吉林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力求实现能源结构、能源产业、能源消费“三大”根本性改变,踏上了本质扭亏、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然而,对此,员工或质疑或不自信。
"这哪里是在转型,明明是在重生啊!"这是当时绝大多数员工的声音。
面对这样的思想状态,吉林油田层层发动和宣讲,让全员逐步明晰“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转观念、勇担当,迅速凝聚起了“新”共识,统一了“新”行动,开始了老油田绿色突围之旅。
突破,优势集中发力
蓝图既展,实干为要。
吉林油田锚定新能源“施工图”,积极研判市场形势,创新思维,大胆突破。从政策、人员、技术等各方面下功夫、做功课,集中优势兵力保障新能源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在人员上,吉林油田迅速成立新能源事业部,组建新能源项目经理部,并以供电公司为依托,成立新能源公司,全面打造“跨界”管理、技术和建设尖兵。同时,“五院”等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各油气生产单位负责项目生产管理,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新局面。
在技术上,首先以单项技术试验为先导,开展油气与新能源初步融合。持续科技攻关与现场试验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余热、地热、光热、空气能、热电联供等技术序列,全面推进各区块综合能源高效利用。
在管理上,统筹多能共建模式,边施工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创新形成了制度、规范与流程等一整套绿电管理体系,覆盖绿电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为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样本。
蝶变:价值多元绽放
执着一念,多元绽放。
几年来,面对新领域技术空白、人才短缺及投资压力大等重重挑战,已勘探开发了六十多年的吉林油田不服老、不服输,始终在能源转型的大路上一路艰难探索。
“面对一片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捷径可走。”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鲍利猛回忆说,大家互相打气,白天跑现场,晚上学技术,硬是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新能源开发的关键指标和技术,为推进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吉林油田利用域内丰富的风、光等资源优势,率先启动1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接连创造了集团公司首台风机并网、首个上网风电项目、首个国际碳资产项目等多项第一,跑出了提质增效加速度。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并投运了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将油田生产的绿色动能输送至千家万户。并以新能源“反哺”油气生产,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提高对内清洁替代量,节能降耗又环保。截至目前,吉林油田自消纳电量突破11亿千瓦时,替气超7000万立方米,油田生产绿电占比超33%。同时,余热、地热、光热等清洁热力装机达10万千瓦,多能互补模式已然形成。
同时,深耕不辍,用行动为地球“减负”增绿。吉林油田CCUS攻关团队在逆境中前行,建成了全产业链CCUS国家级示范工程,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认可。截至目前,已累计埋存二氧化碳量395万吨,为地球种下常青树3600多万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