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东北,秋收后田野里铺满了金黄的秸秆,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秋收进入收尾阶段,农民们起早贪黑,确保应收尽收。
今年,梨树县迎来丰收。在当地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刘亚军抓起一把黑土说,持续保护黑土地看到了成效,土壤风蚀水蚀减少,有机质增加,粮食产量越来越稳。

梨树在梨树县众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收割玉米。(10月15日摄)(受访者供图)
“去年1公顷土地产2.8万斤玉米,今年预计能收获3.3万斤,相当于亩产吨粮。”在梨树县孤家子镇两家子村,种粮大户苗永盛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多年。“今年部分地块偏旱,有了秸秆覆盖,相当于增加了一场40毫米的降水,玉米抗旱性明显增强。”
近几年,为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梨树县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应用秸秆全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并在全县建立示范基地1000余个,实现保护性耕作适宜地区全覆盖。

梨树县孤家子镇大林子村胜丰家庭农场里种植的绿色水稻。(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鹏程 摄
梨树不仅是产粮大县,也是畜牧业大县,每年产生数万吨畜禽粪污。当地正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粪肥还田,推动形成绿色循环农业。
这几天,明飞全民种植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爱明正打算将发酵好的3000立方米粪肥还田。“每公顷土地施用粪肥20立方米,可减少700斤化肥投入,还增产2000斤玉米。”他说。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大林子村的胜丰家庭农场,每到秋收季,这里不仅稻浪滚滚,还有鱼、蟹穿梭在稻田间。农场负责人刘彦杰介绍,鱼、蟹既为稻田“清扫”害虫,还能提供肥料,水稻品质越来越好。
大林子村位于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我们探索种植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水稻,今年的新米供不应求,最高卖到7元一斤。”刘彦杰说。
目前,梨树县已先后建成绿色玉米、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达120余万亩,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上万户农民增收。

在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进行秋收作业。(9月27日摄)(受访者供图)
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不断助力产业链条延伸,推动当地朝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方向迈进。
在梨树县东黑咀农民专业合作社,刚收割完的高蛋白玉米直接被运往粮库储存,用于饲料加工。这是当地第一年尝试发展高蛋白玉米产业。梨树县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从品种研发、推广种植,到烘干储存、饲料食品加工,构建起高蛋白玉米“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的全产业链生态。
“今年梨树县开展了6000余亩的高蛋白玉米产业化示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相国说,产业链打通后,蛋白含量达到12%的高蛋白玉米,每吨会比普通玉米有100多元的溢价,带动种粮农民增收。(记者薛钦峰、孙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