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16吉林粮食品牌日暨营销推广系列活动在吉林省延吉市启幕。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办方还举办了“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圆桌对话。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文国表示,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大、总产量大、单产量高、调出量多。
“出色的产量得益于吉林省因区施策,针对本省东、中、西部生态条件,如气候、土壤、水分等区别对待,构建了玉米、水稻区域适配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刘文国说。
刘文国以玉米为例进行说明,吉林西部半干旱区应用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中部湿润区应用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东部湿润冷凉区应用玉米覆膜增温高产栽培技术。其中,西部地区土壤瘠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玉米增产难度大。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合理耕层构建基础上,通过覆膜或浅埋滴灌方式,分次将水肥精准输送至作物根系活动区,实现协同共效。
在谈及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时,刘文国表示,还有5个方面的瓶颈需要破除:种源创新堵点仍未突破;品种产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耕地质量退化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非生物灾害多样,抗逆减灾能力弱;技术互作效应不清,综合管理优化困难。
刘文国希望,未来能加强多学科的融合共效,主要是以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为核心,以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以及农机装备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玉米和水稻等主粮作物的生产发展。在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他建议以全程机械化为着眼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配套财税、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让更多的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大农业,实现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