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7月3日电(王健民)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秉承着保护第一的原则,长春市在历时四个多月的新民大街更新改造工程中,最大限度地让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焕然一新,让历史与现代完美统一。
新民大街全长1445米,始建于1933年。1948年,长春解放后,更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儒家经典《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大街即得名于此,距此街不远处,还有明德路与至善路。新民大街的名称看似朴实,却意味深长。
新民大街的独特性不止于此,它还是长春市城市近代变迁的深刻见证者。从1933年伪满“国都建设计划”中的核心中轴线,到如今两侧的伪满国务院及“八大部”中的“四部”旧址建筑群——其风格杂糅了中、日和西方元素,凝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印记。
新民大街的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凝固的历史教科书,承载着城市过往的沉重记忆与深刻警示,其保护意义已远超建筑本身。2019年,新民大街荣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称号,正是对其不可替代价值的高度认可。它不只是一条街道,更是历史无声的叙述者,时刻提醒后人铭记历史、鉴往知来。
此次新民大街的改造,共涉及沿街13处院落,其中5处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改造方案经过多轮修改论证,形成由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整治提升方案。在不对文物本体产生任何扰动的前提下,通过文物院落修复,严格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风貌。
一位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他们今年2月初就开始对现场进行航拍、采集原始数据等工作。由于院落施工距离历史建筑近,他们首先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相关的防护,为进入施工区域的作业人员配备电子手环,做到实时监控,防止作业人员进入文物保护范围。
同时,有关方面还请了文物保护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防止对文物造成破坏。据介绍,长春市将“保护优先”的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之中。针对新民大街等重点区域,文物、住建、规划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了集监测、研究、修缮、展示于一体的全链条保护机制。围绕新民大街建筑群实施的系统修缮工程,正是这一机制高效运转的明证。
保护,不仅意味着抵御时光的侵蚀,更要赋予文物在新时代讲好故事的生机。新民大街的建筑群,其价值不仅在于独特风貌,更在于作为历史课堂的深刻教育意义。如今,部分旧址内部经过精心布展,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专题展馆。游客穿行于肃穆的厅堂之间,触摸历史的真实质感。这种“活化”利用,让凝固的历史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实现了历史资源向精神滋养的转化。
守护新民大街,即是守护城市的集体记忆与独特身份。当历史建筑在精心呵护下得以延续其生命,当文物的故事在创新讲述中持续打动人心,我们便是在为城市、为后人,擦亮一双双能够清晰回望来路、坚定展望未来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