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的吉林长白山,春雪未融,机械轰鸣已撕破寂静。
在G331吉林段施工现场,机声隆隆、车来车往。这条全长1240公里的“战线”,正以“起步即冲刺”“复工即决战”的态势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速度革命”:誓在2025年10月1日前实现主线通车。
聚焦提升、提质、提效,推动发展再提速。这场春寒里的“热战”,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也是一场发展思维的重塑——路畅,则百业通;道通,则万象新。
一场“时间争夺战”:速度背后的硬仗
起步即全局。位于和龙市境内的吉林省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G331项目)(以下简称G331项目)新改建二级公路05标段龙岩隧道施工现场,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忙碌而有序作业,全面开启春季复工“加速”模式。
隧道外,LED倒计时牌格外醒目。这是无声的命令,而建设者的汗水是最响亮的回答。隧道内的掌子面,技术人员操作着大型三臂凿岩台车,挥舞着坚实的机械臂,奋力地撕咬着坚硬的岩石。
“作为关键性控制工程,龙岩隧道是G331项目新改建二级公路项目全线最长的隧道,全长1761米,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可以说是‘卡脖子’工程。”G331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程志说,“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难度就是工期压力。如果进入夏季,这条路上工程车辆、社会车辆将叠加,路面狭窄,施工难度将会加大。但是,我们有信心完成任务。”
建设者的字典里没有“困难”,只有“必须完成”。
“龙岩隧道正常工期需两年,为了按计划完成,工期要压缩一半。我们采用‘短进尺、强支护’工法,将月掘进速度提升,同时通过双向掘进、24小时三班倒作业等,硬是在极寒中啃下‘硬骨头’。截至3月27日已施工866米,计划于今年7月贯通,9月底通车。”中交一公局集团G331项目05标段项目经理李刚说。
在环长白山段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现场,一场关于“时间与质量”的赛跑更为激烈。
作为G331项目的关键工程,这条83公里的“黄金纽带”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双向两车道将升级为四车道,公路等级从二级跃升至一级,即将串联起长白山高铁站、长白山机场、高速公路及长白山北、西、南景区,助力长白山形成“高铁+航空+公路”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我们01标段二工区位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境内,线路全长约34公里。”中交一航局G331项目01标段二工区党支部书记赵鑫说,“我们克服征地拆迁、材料供应紧张、交通及气候等不利因素,加快项目推进建设。截至目前,工程路基碎石土填筑和桥梁桩基全部完成,路基工程已基本实现贯通。我们要按计划通车,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但标准绝不降。”
“工程自2024年8月开工,今年10月1日前建成通车。简单地说,从二级到一级,不仅是车道‘2变4’的数字变化,还是路面宽度、路面材料、线形设计标准和通行服务品质的全面跃升。”G331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赵玉国指着平整的路基说,过去是“毛细血管”,现在升级为“大动脉”,让“快进慢游”的文旅交融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个施工的“加速度”只是G331项目上火热建设的一个代表。截至目前,G331项目全线41个参建单位5208名建设者、2042台设备组成“钢铁洪流”全力投入“战斗”,关键工点复工率达100%。冬季备料计划已完成94%,钢材、水泥、砂石等重点材料储备充足。
“目前,沿线各参建单位和全体建设者保安全,抓质量,抢工期,同步推进路基、桥梁、隧道、房建、服务设施等各分项工程建设。每提前一天通车,沿线旅游经济就能早一天受益。”吉林省高建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一条“边境动脉”:从交通线到“致富链”的跃升
3月27日,一场春雪悄然而至。G331国道,宛若一条玉带,蜿蜒迂回穿过巍峨壮美的长白山。长白山机场东侧7公里,一座时尚、功能齐全的长白山服务区即将拔地而起。
“长白山服务区位于G331环长白山段改扩建工程沿线,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是全线最大的一个服务区。主体建筑巧妙解构长白山自然意象,以‘天池之境’为主题,中庭穹顶模拟天池轮廓,外立面演绎雪花晶体,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展现长白山的雄伟和浪漫。”G331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赵玉国说。
占据“黄金十字”区位,该服务区与在建沈白高铁站、长长高速等构成15分钟交通圈。距长白山华美胜地度假区、锦江木屋村、讷殷古城很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这里功能齐全,近300个智慧停车位可实时监测余位,设置高山‘三车营地’(房车/摩托车/自行车),配备加油站、加氢站与充电桩,顶层观景酒店还能远眺天池胜景。未来这里就是大长白山区域的旅游CPU。”赵玉国说。
100多公里外的临江市望江楼村,另一场“变形记”正在上演,曾经的河滩地将拔起一座惠及当地百姓及来往游客的“文旅驿站”。
G331项目04标段的建设者们紧紧抓住每一分有效时间,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这是一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
“这个服务区原址是一片河滩地,经常被水冲。在这里规划建设服务区,可以说‘地尽其用’,既防洪又惠民。目前,24小时轮班工作,人停机不停,已填砂石23万立方米,计划在4月10日左右填完基础,然后进行地上施工。”中交二航局G331项目04标段负责人张英哲说。
“这里地处G331风景密集带,夏季车流如织,服务区建成后将满足游客休憩需求,成为鸭绿江畔的文旅发展新节点。”G331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薛长龙说。
G331项目沿线与集桓、鹤大、白临、松长等高速公路,敦白、沈白高铁,长珲城际铁路,长白山机场、延吉机场连通,串联9个边境县(市、区)、25个乡镇、216个边境村,以及12个口岸、42个3A级及以上景区。
为提升交旅融合体验,全线规划92处服务设施,包括8个服务区、40个停车区、23个观景台,提供休憩、观景等服务功能,基于交通流量、旅游出行特点,实现“1小时停车如厕、2小时加油充电”“有景即可停、停车可打卡、需求全响应”的便捷服务,全力提升旅游体验。
路畅其流,民享其利。速度的提升,正在重塑吉林发展时空坐标。棚洞的建成,解决落石封路问题,文旅融合有了“快车道”。
一个“数字新范式”:从经验施工到智能建造
在临江市六道沟镇西桦皮村的G331国道旁,一块褐红色花岗岩巨石矗立于鸭绿江畔,是自驾游客打卡的“网红地标”。这块历经数年江水冲刷的天然奇石,承载着地质演变的密码,并与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的建设同频共振。
然而,就是这个景点,让这里的施工面临严峻的地质挑战。
“这里地处鸭绿江河堤,长年受江水冲刷,砂石积累,地质情况复杂,桩基施工难度较大,且为今年新增加的施工点,工期紧、任务重。”薛长龙感慨地说,为了保留这块巨石,施工难度大大增加。
今年3月,项目团队在巨石旁启动118米长的桦皮砬子棚洞施工。为了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确保工程安全,建设者们采用桩基+框架结构抵御落石风险,同时保留巨石景观原貌。“我们在施工中引入BIM技术模拟岩体稳定性。”G331项目02标段项目负责人黎春江说。
“棚洞为巨石‘让路’,既成为抵御落石的安全屏障,又成为展示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薛长龙感慨地说。
地质的挑战,考验技术“含金量”。面对长白山区的滑坡、泥石流风险,工程布下80公里挡墙、17公里石笼防护,棚洞如“钢铁臂膀”托住危岩,锚杆框架梁为山体“针灸固本”。
“修路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要与山水对话。”薛长龙的这句话,道出了G331项目建设的生态智慧。
科技创新,在G331项目上处处可见。
在全长457米的前川大桥施工现场,机载激光扫描技术(LIDAR)缩短了地形测量周期,提高基础测量数据的精度,为桥梁桩基定位提供“透视眼”;在龙岩隧道、龙坪隧道等施工现场,BIM三维模型实时调整支护参数,地质雷达数据同步更新预警风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效率和水平。
“多一项技术,就少一分风险;多一台智能设备,就多一分安全。全线施工单位引入了超前水平钻探技术、地质雷达系统以及TSP等前沿技术和设备进行隧道施工,有效预防并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薛长龙说。
正是这种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让G331项目实现了从“经验施工”到“智能建造”的跨越。
绿色,是G331项目最亮丽的底色。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覆盖到建设全过程,这也是G331项目的创新举措。
“我们制定表土和废旧材料等资源循环利用措施,优选沿线地产材料,节约材料运距,减少燃油使用。比如,临江服务区的填埋砂石全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废物利用,节能环保。”G331项目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同志说,这些创新举措,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G331项目同步开展的20项科研课题,提升了吉林省公路建设创新发展能力,也将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吉林省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的延伸,不仅是地图上一条蜿蜒的曲线,也是吉林振兴的“血脉经络”。其意义远超一条普通国道——它是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沿边地区路网结构、交通条件的完善和提升,通过“交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这条路上,是长白山的云卷云舒,是鸭绿江、图们江的奔流不息,是沿线村庄的炊烟袅袅,更是吉林全面振兴的壮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