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看长春 | 春潮澎湃向前行——长春一季度高质量发展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4/02 15:50:06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看长春 | 春潮澎湃向前行——长春一季度高质量发展观察

字体:

春潮涌起,动能澎湃!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2025年1月至3月,中国一汽销售整车76.2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自主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152%;一汽解放3月以来连获亚太市场“大单”;载客量最大的市域列车“剑”出中车长客;全市71个重点项目迎春破土;1至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位于副省级城市前列;优化营商环境当好企业“服务员”意识正在增强……一季度的长春,从研发后方到制造前端,从商务洽谈到生产一线,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开建,从助企服务到市场拓展,春日奋进曲昂扬激荡。

长春市城区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作为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春是吉林省发展的“压舱石”“主引擎”“火车头”。开年以来,长春加速奔跑、持续发力,全力锚定“开好局起好步”,以期“全年红”——

长春市发布获国务院批复的《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加快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进程。

2025年长春市春季项目暨永春生物医药城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项目如火如荼推进;“紫东长空”低空经济应用大模型备受各界关注……

《长春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长春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长春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制定并向公众解读。

……

一年之计在于春,振兴发展在于行!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表示,长春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吉林实践中展现更大作为。

创新“不停步”

长春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70多年前,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奠基,开启这座城市新篇章,奠定其坚实的产业基础,也让汽车成为长春最闪亮的金名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重镇的长春正发挥优势,抢占发展新高地。

创新是长春的鲜明底色,亦是优势所在。

中国一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红旗线控转向开发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自主研发的产品获得国内首张自主线控转向功能安全ASILD等级认证证书。在汽车AI芯片方面,打造出自主可控、先进制程、车规级的“红旗1号”。

红红火火的蛇年春节,DeepSeek一鸣惊人,成为“现象级”产品。近日,中国一汽红旗九章平台灵犀座舱、奔腾D-life6.0座舱平台先后与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实现语音闲聊和文生图大模型的量产应用。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座舱增强语义理解能力,使知识问答等功能更加高效和准确。

AIGC技术赋能助力产品研发创新。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造型设计院开发出“云妹智绘”平台,该平台已生成超24万张汽车设计图,实现设计方案多样化、创新化,为红旗造型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2月7日,工人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检查车辆。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创新不止步,提升不歇脚。

2025年1月至3月,中国一汽销售整车76.2万辆,同比增长2.5%;生产整车77.6万辆,同比增长4.8%。其中,自主品牌销量22.3万辆,同比增长7.4%;自主新能源销量5.9万辆,同比增长152%;合资品牌销量53.9万辆,保持合资阵营领先地位。

步入3月,一汽解放先后与澳大利亚、印尼、越南等国经销商签署重要合作协议。在澳大利亚市场,加快形成新的销量和利润增长极;在印尼市场,一汽解放位居印尼中资品牌公路车行业首位;与越南战胜公司举办第2000辆解放虎VH车型下线仪式,同时再度签署500辆虎VH全驱自卸车订单。

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邱现东表示,2025年是中国一汽深度调整、向上突破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战略转型、建强核心能力的重点投入之年。中国一汽要坚定信心、背水一战,迎头赶超、勇开新局,加快向世界一流移动出行科技公司目标迈进。2025年中国一汽目标销量345万辆、营业收入5956亿元。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的生产厂房中,工人们在有序作业。全国每三列高铁,就有一列出自这里。

CR450BF动车组

全球跑得最快的高铁来了!2025年元旦前夕,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其中,CR450BF动车组由中车长客生产。

“该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400公里,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智能,为推动世界高铁技术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中车长客副总工程师朱彦说,在研制过程中,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平台,等同是在“无人区”探索,经过6年多的创新攻关,实现了理论、技术、装备、标准、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列车最大载客量达2428人/列,是目前我国载客量最大的市域列车。”全国首列6辆编组城轨快线车辆——重庆15号线首列车日前一亮相,即享有“载客之王”的美誉。

“这列车专为山城地形量身打造,它拥有50‰坡道爬坡能力,能轻松征服复杂地形。”中车长客研发人员介绍说,“载客之王”系绿色出行,其应用钛酸锂电池,显著降低能耗,实现零排放运行、快速充电和长寿命。

朱彦介绍,2015年至今,中车长客累计研发投入近150亿元,深度掌握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列车网络等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研发新产品150余种,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

今年,长春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持吉光、三江、长白山3个创新型省实验室投入运行发挥作用。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联合光机所、应化所、长春理工大学新建3个概念验证中心,完善30个中试基地、18个科技产业园区服务功能。

同时,长春计划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40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发挥长兴基金、未来科创集团牵引作用,构建300亿元规模的科创基金“投资矩阵”。完善科技企业梯度扶持机制,支持中国一汽、中车长客、长光卫星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5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5000户。

扭住“大项目”

伊通河被誉为长春的“母亲河”。春日里,河流冰雪消融,为整个城市带来灵动与生机。

长春永春生物医药城孵化创新中心的项目建设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典 摄

2月底,2025年长春市春季项目开工暨永春生物医药城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一派火热景象。全市7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这较去年提前1个月。“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长春各城区发展热潮迭起。

长春净月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加紧施工。

青山怡情,碧水涤心。走进伊通河畔的长春净月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现场,工人们在加紧施工。力争项目在8月末竣工,这里冬季施工不打烊,春季施工更提速。

该项目地处南部新城、长春国际影都与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三角核心区。项目总投资33.4亿元。园区内包括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商业中心、综合服务楼、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等6个区域共40栋建筑物。

“目前6个区域的土建工作均已完成。我们计划4月初完成内装。顺利的话,年末就可投入使用。”项目建设主体方、吉林净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晓丹说。

“我想了解项目情况和交付时间。”“我想咨询园区服务和配套设施。”在项目接待中心,客户三五成群前来询问。

客户在咨询长春净月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进展情况。

“开年以来,每天都有10到20组客户来咨询,预招商效果很不错,意向性客户非常多。”徐晓丹介绍,项目投用后,会以“文化传承+绿色生态乐园+未来数字光影城市活力带”为特色,将城市文化、商业产业集群、文化创意和长春历史等有机串联,结合产、商、文、创等复合功能激活伊通河水岸,使伊通河的景观生态价值及文化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可带来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发展,为长春创造更大的价值。

2025年,长春市确定全年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40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000个以上。2月以来,长春市已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830个,其中产业项目509个,占比61%。在全市重大项目早开快建的支撑下,1至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位于副省级城市前列。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也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规划》提出,依托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兴隆综合保税区、长春铁路综合货场,建设长春航空港、内陆港,打造面向东北亚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长春市明确,统筹推进重大交通项目特别是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城区、县域和周边城市有效衔接的交通网络,带动长吉、长平一体化发展,推进哈长城市群建设,打通长春与周边区域要素资源双向流动通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长春市市长王子联表示,长春市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春有明确的打法和清晰的目标。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全力支持红旗品牌电动化、奥迪PPE产能提升、一汽-大众新能源混动车型导入,推动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加快推动CR450动车组、磁浮列车等储备技术产业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做大做强光电信息产业,扩大在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手机等领域的应用。二是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基因疫苗等,加快建设北药生产基地。三是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推进绿电消纳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四是做大做强现代文旅产业,全链条发展冰雪产业,促进影视动漫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发展。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布局氢能和新型储能、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等新赛道。

当好“服务员”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长春,当好企业的“服务员”,满腔热情为企业服务,实打实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正在惠及企业发展。

机器人自主拾取卡扣,精准安装到位;机械臂自带螺栓,准确探入旋紧。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场景,在位于长春朝阳经济开发区的长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上演。

长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臂在作业。

“42个卡扣,过去要6个人耗时90秒才能完成,4个人安装,两个人检查和调整,干一阵累了就要换班。现在用机器人,75秒就能搞定,精度高,仅用一个人检查和调整就行,而且机器人不怕累能一直干。”说起“智改数转”带来的好处,公司总经理于淼举例点赞。

“今年3月份订单量增加明显,生产任务繁重,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超8亿元。”于淼介绍,企业在发展中调整策略,“过去是做内饰,现在也向外饰转变,内外结合,提升硬核实力。以自动化代替人工,未来两年内要把企业打造成智能制造工厂。”

长春富晟安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看着上量的生产数据喜上眉梢。

长春富晟安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也在抢抓生产。“去年我们完成产值5亿元,今年订单上量,比去年增长不少,但因竞争激烈,单件产品利润不如去年高。”公司副总经理郭宏光介绍,公司正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让新产品形成竞争力,让传统产品升级换代。

优良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沃土。

一条翻修甬路,一处消失的“垃圾点”,各式申报材料,构成长春优化营商环境、助企发展的故事剪影。

长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门前的甬路条石已经装好。

“朝阳区委、区政府和区工信局、商务局的领导及人员经常走访企业,问需问急解难题。”于淼回忆,去年入冬前,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发现公司门前的甬路坑坑洼洼,走路容易崴脚,还影响企业形象,立即表示“企业安全不仅在厂内生产,还在厂外人身安全”,区里随即翻修这条甬路,目前,甬路的条石已装好,地砖也运至现场,只待铺设。

“咱们是一家人,有困难就提。”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暖心话,让于淼和同事打开话匣子。离公司不远处有个“垃圾点”,有风吹向公司,气味令人作呕,“经过走手续、新建和迁移,这事很快解决了。”

“惠企政策宣讲上门,资料申报专家帮忙,还帮我们解决企业‘语言’和政府‘用语’的一致性问题,非常好。”郭宏光介绍,企业在申报资料时,习惯用技术术语,有时让人看不懂,“这就要消除表述障碍,政府部门帮了大忙。”

“党委、政府让我们看到诚意,见到心意,感到暖意,不好好干怎么行。”于淼说。根据相关奖补政策,去年,长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获得400多万元奖补,长春富晟安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获得100多万元奖补。

助企发展须久久为功。2024年,长春市推进政务服务改革,95%的事项实现“只进一门”、227项业务“跨省通办”,40%政策服务事项免申即享。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80天压缩至58天,被住建部评为“改革成效最为明显”地区。

2024年9月1日拍摄的2024一汽红旗长春马拉松现场。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长春全面振兴突破三年攻坚行动决胜之年。张恩惠表示,全市上下要干字当头、狠抓落实,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