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洮南:淤泥化沃土 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3/24 16:02:10
来源:新华网

吉林洮南:淤泥化沃土 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

字体: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吉林省洮南市西北部的群昌水库库区内,百余台挖掘机轰鸣作业,沉积数年的库底泥被翻出装车,运往周边农田。

  这些曾被视作“负担”的淤泥,如今在一场创新实践中,化作万亩良田的“营养基”,让这个东北小城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与耕地提质融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

  作为洮南市的重要水源地,群昌水库始建于1972年,历经50余年运行,库区泥沙淤积总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萎缩近四成,致使水库调洪能力大大降低。清淤迫在眉睫,但高昂的清淤成本和淤泥消纳难题曾让当地陷入了“想清不敢清”的困局。

  转机来自一场“生态价值发现”。2024年,当地政府组织专家检测发现,水库淤土有机质含量高达24%,是普通农田土壤的5倍,堪称“天然肥料”,极具农业改良价值。

  洮南市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创新推出“金融扶持+水库清淤+客土回填”模式,用金融贷款破解清淤资金瓶颈,将水库淤泥变身高标准农田的定制“营养基”,构建起“生态治理-资源再生-耕地提质”的链条。

  由洮南市农发集团与银行合作,获批3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清淤工程;挖掘的淤泥作为客土回填至农田,增厚耕作层5厘米以上。

  “这相当于用金融杠杆撬动‘淤泥变沃土’的循环链。”洮南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野算了一笔账:项目既节省清淤成本,又为新建高标准农田提供优质土源,每亩耕地地力提升20%,化肥使用量减少15%,实现“一淤两用、一举三得”。

  在距离群昌水库不远处的瓦房镇互助村万亩示范田里,新铺的黝黑淤泥与黑土地浑然一体,沟渠纵横、路网贯通。

  “以前,这里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互助村村民表示,利用水库淤泥增厚耕作层,全域推进田块平整和灌排系统升级,原本贫瘠的田地被赋予新生。

  生态账同样亮眼。群昌水库清淤后,防洪库容恢复,蓄水能力增强,可满足周边几十万亩农田灌溉需求。而淤泥资源化利用更减少堆放占地面积,形成“清淤-培土-增产-减排”的绿色闭环。

  截至目前,洮南通过该模式将淤泥“点泥成金”,客土培厚土壤肥力飙升,农业种植化肥使用大大减少。

  “这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新范式。”王野如是说。

  数字印证跨越:2024年洮南粮食总产量达26.82亿斤,连续4年稳居吉林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全市34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有40%建成高标准农田,计划2030年实现全覆盖。

  “2024年,全市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15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万亩,实施一喷多促技术105万亩。通过深入开展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完成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16.6万亩,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逐步提升。”洮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史翠娥说。

  从“为水清淤”到“以淤肥田”,洮南的创新探索揭示了粮食安全战略的底层逻辑:守住耕地红线,既要算“数量账”,更要解“质量题”;既要靠天吃饭,更需向科技要粮。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