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日,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委网信办携手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吉林日报推出“长春振兴突破这一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探寻2024年长春产业升级背后的智慧与力量,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见证民生改善带来的幸福温度,领略乡村振兴勾勒的壮美画卷,全力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2024年12月20日,“汉语盘点2024”活动在北京揭晓“年度字词”——“智”“新质生产力”“变”“人工智能”分别当选2024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智”“新”“变”也正是过去一年长春的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1%、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增长71%、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400户、北湖未来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投入运营……
过去的一年,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的数字,勾勒出长春加速推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铿锵足迹。
决胜未来,唯有创新。
从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完成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首次实现了氢能列车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到在东北地区首家公认的“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创造了国际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最轻重量的新纪录,过去的一年,从“高精尖”的研发实验室到热火朝天的车间生产线,长春处处创新涌动。
长春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健全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一体化改革,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抓好“双城”建设,构建“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走进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赛药业),生产车间内医药产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快速封装下线;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快速分析屏幕上闪过的数据,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新药研发的提速。近年来,金赛药业搭建起全新的技术平台,推动创新产品研发。2024年,金赛药业国际医药产业园投入使用。该产业园引入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设计理念和国际领先的质量标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生产能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今,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在长春蓬勃发展。金赛药业是长春以科技强助力产业强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将科技创新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长春以奋楫争先之势,跑出了加速度、拼出了新高度。
全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3000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户,集中打好政策、机制、平台、基金、服务等“组合拳”,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取得新突破提供澎湃动能。
中国一汽累计突破870项关键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4086件,先后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132份,推进实施技术成果转化9个。
不断焕发新生机的制造业由“制造”变“智造”,长春正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长春还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百亿级航空航天及应用产业集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多点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强磁场”。聚焦从源头创新、工程技术研究到成果转化的产业技术发展路径,长春构建起了多元互补、开放共享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策源地。
长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组新建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围绕固态电池、半导体激光、汽车智能集成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1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高校院所谋划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预计2026年,全市概念验证中心达到5个。”长春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完善创新生态。长春的市级中试基地达到28个,校企共建科技产业园区增至16个,天使、种子、风投、创投等科创基金规模超过240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增长71%,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0%,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加400户、560户。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建设全面铺开,细胞产业园、联东U谷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开工,当年完成投资接近百亿元。北湖未来科学城130余个科技项目扎实推进,科创资源加速集聚态势已经形成。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增加10倍。数字经济规模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不断壮大……抢抓数字时代新趋势新机遇,长春全力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把科技创新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大科技格局,贯通创新全链条,攻坚推动全要素科创资源集聚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立足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长春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