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素有无水不“稻”的说法。但得益于新技术改良和种植结构调整,近日,在公主岭市双城堡镇弓棚子村丞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旱地里,一株株旱稻长势喜人,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曳,掀起一层层绿浪。
望着地里节节拔高的旱稻,理事长王显武连连感叹:“怎么也没想到,旱地里能长出水稻、吃上大米。今年,我种了4.7公顷旱稻,每公顷能打1.5万斤水稻,出1万斤大米,产量非常可观。且旱稻种植相比水稻更容易,口感更好,值得推广。”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新业态可持续发展,让旱地种出“稻花香”绝非偶然。说起这片土地的变化时,王显武别有一番感慨。他说:“原来的这片地以玉米、大豆种植居多,每年收成都大差不差,也仅仅是‘稳稳当当’过日子。在2020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来我们这进行调研和技术推广、培训,说覆膜滴灌技术能让旱地里出大米。刚开始村民都不相信,试种了两亩地。后来实验田的实际产量被大家所认可,就扩大了种植面积。”
那覆膜滴灌技术好处在哪?王显武笑着说:“将种子直接播种在旱田,全生育期不需要建立水层,实行旱种旱管,整个种植、管理环节都更便捷,在降低劳动力投入的同时,还能有效保障稻米的产量持续稳定。不仅如此,旱稻从种到收不打一滴除草剂,因为覆地膜,草在地膜下都出不来;因为是旱地,稻子不生虫子,也不用打虫药,保障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口感。”
从田间地头再到百姓餐桌,合作社又探索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旱田水稻更让农人王显武蹚出了一条增收路。“咱们的大米口感好、绿色健康,在长春开的两家粗粮面馆生意红火,我们将合作社种植的旱稻、小冰麦、玉米加工成粗粮食材,也有盖浇饭,大家对品质认可,腰包自然就鼓了。”说到这儿,王显武喜悦、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该合作社成立以来提出股份合作加保底分红的经营模式,采用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做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实现全程机械化,带动社员就业增收。目前,合作社入股社员158户,带动社员得近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