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向太阳-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1/29 08:54:05
来源:新华网

永远向太阳

字体:

侦察兵 廉铄 作

战斗英雄王琦和孩子们 曲鸽 作

坚 毅 王田田 作

  是的,他是当年曾经在战火硝烟中冲锋陷阵、荣立一等功的战斗英雄;在硝烟散尽的和平岁月里,因战负伤、双目失明的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生活,而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保持着钢铁战士的姿态,带着执着的追求,逐梦而行、逐日而歌,永远冲锋……

  他,就是一级伤残军人、一等战功荣立者、全国自强模范,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吉林省盲协主席王琦。

  英雄归来,他的世界似乎失去了丰富色彩。但心中,信仰的太阳依旧在,光明依旧在,使命与光荣依旧在,他一直保持军人的冲锋姿态,为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为火热的时代增添了更多更丰富的色彩。

  于是,他以极为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盲人用盲文写成的文学作品——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永驻》,这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评比二等奖”;

  于是,他靠勤奋学习、努力钻研,成为全军首位拥有高级职称的盲人军医;

  于是,他带着无边的大爱,主动担当真心服务,为残疾人群撑起一片艳阳天,成为引领方向的“光明使者”……

  成为一名盲人军医的30多年时间里,王琦始终坚守军人使命、医者仁心,有1.5万余名患者在他的治疗下得到康复,为800余名士兵治愈了训练伤。在部队期间,王琦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面对诸多的头衔和荣誉,历经战火淬炼和生活磨炼的王琦,显得很冷静:“荣誉只是昔日的辉煌,我要用双手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永不停息地追赶希望的太阳。”

  如今,王琦已经在黑暗中度过了30多个春秋。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只能在梦里回想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与色彩,但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他少年时画的画一样,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因为,他心中有一轮永恒的太阳!

  英雄归来,依旧是英雄!

  昔日的战场英雄,在激情如火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新时代,再立新功,让英雄这两个字闪耀更加迷人的光彩。

  一

  同许多少年一样,王琦从小就崇拜战斗英雄,立志长大了要当解放军。在小学的一篇作文中,他曾写道:“好男儿应当立志报效祖国。我崇敬战斗英雄,就像葵花永远向着红太阳。”

  王琦1969年4月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市。1985年11月,正在读高中的王琦瞒着父母偷偷揣着户口本跑到当地武装部报名参军,待父母发现时,他已把新领的军装神气地穿在了身上。

  1986年,王琦所在的部队开赴前线作战。王琦年龄小,又长了一张娃娃脸,领导决定让他留守,但王琦怎么能安心留守呢?他在与领导软磨硬泡中跨进了出征的队伍。

  在前线,王琦和战友们一次次感受生死,一次次经历硝烟炮火的洗礼。在战场上,由于机智勇敢,表现突出,王琦被团里评为“优秀钢铁战士”,并火线入党。

  1986年7月21日晚10时左右,王琦和战友们正在紧张地进行阵地修复,就在班里一名战友将沉重的钢梁扛在肩上准备搬移时,敌人发射的一枚冷弹划破寂静的夜空,拖着火舌呼啸着向他猛扑过来。千钧一发之际,王琦箭一般将处在极度危险中的战友扑倒在身下,接着就是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王琦被炸弹的气浪重重地掀到空中,又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顿时没了知觉。

  为救战友,王琦多处受伤,左耳震聋,双眼什么也看不见了。受伤后,虽几经周折,多方救治,仍没有治好眼睛,他的双目永远失明。王琦被鉴定为特等伤残,荣立一等功。

  二

  “最初的黑暗,给我带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王琦坦言,面对未知的明天,他心里总会翻江倒海般地充满痛楚和惆怅,整个人迷失在无边的黑暗里。

  就在王琦陷入极度痛苦之时,部队首长、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纷纷给予他莫大的关怀和鼓舞,反复激励他勇敢面对现实、主宰自己的命运。渐渐地,王琦的心绪平静下来,他对自己说:“即使肢体残疾了志气也不能丢,人盲于目不能再盲于心,要让自己永远朝向太阳。”

  作为特等伤残荣誉军人,按照国家的优抚政策,王琦可以名正言顺地住进荣军院里,享受平稳而又不失安逸的生活。可他却主动放弃了这一待遇,他想成为一个对国家、部队和人民有用的人。

  “我不能等闲,更不可沉沦,必须勇于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有所作为中提升人生价值。”

  这时,文学创作犹如一道阳光照亮了王琦的心田。

  读书时,王琦就非常喜欢文学。战旗猎猎,牵引着王琦的青春转了一个弯,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

  在最艰苦的前线,王琦也没有忘记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没有纸,从罐头瓶上揭下来的商标,就成了他心灵纵横驰骋的沙场。因为商标被王琦撕掉,害得战友们常常闹出笑话:想吃沙丁鱼时,打开的却是酸黄瓜……战斗间隙的随笔、感悟,以及激烈战斗的真实记录,在王琦的笔下汩汩流出,汇集成好多本罐头商标纸订起来的战地日记……但遗憾的是,王琦那些弥足珍贵的战地日记,在战斗中不幸遗失了。

  但王琦心中的文学梦想之火并没有熄灭。

  尤其是在走出最初那段迷茫与困惑之后,王琦感觉找到了生命前进的方向——用心把那些过去经历的难忘事“种”出来,种进历史的天空,种进火热的生活,让曾经用生命捍卫的那片土地,结出一串串记忆饱满的果实。

  但眼睛看不到,用什么写啊?盲文!王琦开始学盲文。

  他早就想到过这条路上可能充满艰辛,但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条路会出人意料地艰辛!

  想想看,让一个曾经娴熟地驾驭汉字的人学习盲文,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言的折磨。

  “初学的日子,我怎么也不习惯,从汉字到盲文,从一个耳聪目明者,到一个连光感都完全丧失的人,需要战胜的不仅仅是那些扎在纸板上密密麻麻的盲点,需要的更是精神上的接受。好几次,我因为心烦把那些盲文书撕得粉碎……甚至一度想放弃!”但他平复心态后,告诉自己:坚决不能放弃。

  学习盲文的那段日子里,王琦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堆的都是盲文纸。锋利的盲锥一次次扎得他鲜血直流,没过几天手就磨得起了茧子,夜里疼得睡不着觉……可他坚强地挺过来了。他鼓励自己:“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收拾不了区区一个盲文!”

  苦心人天不负,王琦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抢滩成功”。

  他开始了写作,一动笔才发现:这一点不比学盲文容易。

  虽说他在前线时曾经写过一些战地日志,但那时只是率性而为,不必考虑语言、章法、技巧等,而一旦真正搞起写作,要考虑结构、构思、人物、语言等诸多因素。王琦是从高中入伍的,掌握的词汇量以及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有限,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边写作边学习。但他的学习比起别人来艰难了许多——听广播,听别人读书,自己“读”盲文书籍……他只有一个念头——不断为自己充电,让自己的写作更加顺利、更加完美……

  尖锐的盲笔把手扎出了血,稍休息片刻,接着再写;初接触盲文的手指不大一会儿就麻木得摸不清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点,盲文纸撕碎了,盲文笔摔断了,手指磨得鲜血淋漓,眼泪也不争气地汹涌而下……

  但他依然坚持着,就像当初在前线坚守着阵地。

  回忆起当初写作的艰难,他说:“无数个在纸板上踽踽穿行的黑夜,自己常常累得瘫在椅子上,当时,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激励着我在坚持。”

  写书对于正常人来说都很不容易,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用盲文写作需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完成?几十万字的书稿,王琦每写一个字,都需要比正常人多消耗好几倍的时间,他得先用盲文写,然后再把盲文译成汉字,这是一个无比费力的“连锁工程”。在翻译的过程中,他需要全家人都参与进来。他说:“不像是我在写书,是我们全家人在写书。那段日子,一家人说说话就走板儿,因为要念稿子给我听,一念几个小时。一个晚上,常常是爸爸的嘴瓢了,妈妈的嘴也跟着瓢了,可是,那却是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光……”

  在艰难的写作中,王琦真实地感受了心底的光明,他的心灵更加接近太阳的方向。

  2001年秋天,是从战场归来后,让王琦感受到真正有收获的第一个秋天——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永驻》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这本书的环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80年代的保尔·柯察金”“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中国第一部盲人用盲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一问世便引起震动。随后,这部凝聚着王琦心血的作品,夺得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并在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很快,《大连晚报》也做了连载。许多家长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报社,希望为孩子尽早购买到这本书。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里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这年秋天,王琦被吉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他用这部自己的心血与亲人之爱凝成的书,证明了自己在战场是好样的,回到和平岁月,依然是一名战士,依旧在冲锋,依旧心向太阳。

  三

  就在王琦用短短三个月就学会盲文时,部队领导见王琦有这样惊人的毅力,就问他有什么打算。他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学中医,将来当一名按摩医师,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服务。”

  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1988年到1994年,王琦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部队领导的支持,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一所学校和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推拿。

  “六年的求学道路,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的精神若是病了比肉体病了更需要‘治疗’。”六年时间里,他像唐僧取经一样,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角落奔向另一个角落。哪里老中医医术独到,有绝活,他就要不远千万里去求教。“我目标只有一个,让自己的人生丰厚起来。”正是靠着这份执着和韧性,他的医术不断提升,很快成长为驻长某部干休所一名主治医师。

  组织上把他安排到干休所当医生,他有了新的工作平台。刚来干休所那会儿,老首长们看他是个盲人,不相信他能治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来休养的。当时,干休所104户老干部和遗孀,大部分都患有颈椎病、腰腿疼、关节炎等常见病,有的三天两头打针,到处求医问药,个别甚至对治疗失去了信心。

  了解这些情况后,王琦心里很着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真本事取得老同志们的信任,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人体肌肉结构、神经走向和骨骼标记,王琦利用业余时间到特教学院,请老师传授技巧,强化实践锻炼。

  那段日子里,王琦经常在药水浸泡过的尸体标本上反复触摸,一摸好几个小时,刺鼻的气味让他恶心难忍。节假日他也坚持到学院解剖室,一待就是一天。虽然很苦很累,可一想到职责,就坚定了信心和毅力。

  为切实找准针灸穴位,他每天用针在自己身上反复扎、反复试,有时一针下去全身直冒虚汗。有一次,王琦为体会头部穴位的针感,一针对自己扎了下去,哪知道失去了知觉。醒来后,同事焦急地问他:“刚才你怎么了,可把我们吓坏了!”

  等同事们走后,他又继续练习……

  有段时间,王琦为熟悉骨骼标记,把骨骼标本借回家堆到床上,睡觉前也要摸上几遍。经刻苦钻研,他熟练掌握了人体的206块骨头和360多个穴位,按摩、针灸技术也提高了。老首长们也从试试看,到点名要他来治疗,甚至排着队、预约找他按摩。

  2004年,王琦学会了盲人电脑,并能运用电脑读书、记录病历、听医学讲座。

  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撑;信仰,是前进路上的路标。

  2003年5月,王琦因工作劳累过度,引发了十二指肠溃疡住进医院。出院时医生叮嘱他要安心静养半个月。到家的第二天上午,就接到一位老同志电话,说他不慎将腰肌韧带损伤,让王琦过去看一看。

  当时,王琦浑身没劲儿,一点都不想动弹,并且起个身都很艰难。但王琦一想到老同志腰疼的痛苦,就硬是咬牙从床上慢慢爬起来,赶到病人家。给病人按摩完后,王琦的衣服都湿透了,回到家里已是精疲力竭,一头扎在床上。

  王琦的爱人抱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儿,心疼地说道:“你都病成这样了,还这么干,不要命啦!你要累出个好歹的,我们娘俩儿可咋办啊?”

  这么多年,王琦为老同志们按摩治病,不管白天晚上、工作日、节假日,只要有需要,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有一年除夕夜,王琦正和爱人、孩子一起包饺子,突然接到一位老同志家人打来的电话,说老人刚才外出不慎将腰摔伤,能否请王琦去为他治疗。王琦二话没说,立即赶到他家,给他诊治按摩两个多钟头,缓解了病人的伤痛。回到家时已快夜里12点了,女儿哭着埋怨说:“爸爸,你咋才回来?饺子都热了好几回,就等你吃团圆饭呢!”

  多年来,王琦每天都要完成十多个人的治疗,每次下来都是满身大汗,十分疲惫。特别是身上残留的弹片和术后伤疤,阴天下雨就和他过不去,时不时发作起来,疼痛难忍。

  有人曾问过他:“你一个特等伤残军人,完全可以靠国家养起来,整天还这么干图个啥?”也有人对王琦说:“靠你的手艺到地方开个诊所,不比在这儿干强多啦?”

  这么多年来,有一些民营医院找到王琦,答应给他很高的年薪,额外还加丰厚提成。也有人为了免税,想聘王琦当挂名老板……但他始终都没有动过心。

  说实话,王琦和普通人一样,也需要钱,但他更懂得,人的价值不光体现在金钱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上,体现对军人神圣信念的坚守上。

  有一年清明节,王琦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牺牲的战友墓前,他又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多年来,王琦坚持边实践边总结,每天不管到多晚,都要把当天的治疗情况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按摩手法和针灸疗法,特别是在治疗老年性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萎缩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撰写的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多家医学杂志上发表。2005年,他结合临床工作实践,用盲文撰写的十多万字的医学专著《伤筋错骨临症推拿》正式出版,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王琦的针灸按摩治疗技术越来越有名气,就诊者一传十、十传百,从部队传到地方,慕名前来求医的地方患者越来越多。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儿,不管什么时间找上门来求治,只要能够治疗的,王琦总是有求必应,尽心竭力,为数不清的群众解除了病痛。“我是一名医生,给患者治好病是我最大的快乐,我虽然看不见,但有人需要我,说明我还有用,对党和人民还有价值。”王琦说。

  “看到患者经过我的治疗解除病痛,重新回归工作岗位,我虽然劳累,但内心深处却非常满足。”王琦说。每次夜深人静头痛难以入眠时,他都会思考:何为医者?何以为医?以何为医?

  在一次又一次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守护健康、服务社会、回报党恩。

  四

  担任吉林省盲协主席后,王琦不断为残疾群体鼓与呼,多次协调相关部门为盲人义务体检;与残联筹划“盲人励志会”“盲人联谊会”“新春公益朗诵会”“盲人新年亲耳听相声”;组织社会力量筹办大型助残活动;联合媒体举办盲人相亲联谊会……帮助2000余名盲人圆了夙愿。他成立了全国首家盲人公益性组织,累计为福利院老人、劳动模范等义诊按摩1500余人次。他还多次带着盲人看电影,好多盲人现场感动得都落泪了,大家说:“没想到我们还有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一天。”

  王琦说,吉林省现有27.2万盲人,盲人视觉差,但触觉敏感,精神专注,从事按摩有很大的优势。“我想把盲人按摩作为盲人就业的主渠道,积极配合政府和残联组织发展盲人按摩事业。”

  近年来,王琦还十分关心少年儿童近视问题。在给家庭困难小患者刘涛(化名)治疗假性近视时,他不但将刘涛左眼视力0.2、右眼视力0.6恢复到了双裸眼都是1.5,还多次自掏腰包资助其上学。一段时期以来,王琦为群众义诊14000余人次,为近200名儿童治愈了假性近视,许多家长亲切地称他为孩子的“光明卫士”。

  2020年11月,王琦光荣退休,但他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我会时刻把党性放在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军医的标准服务社会。”王琦说。他在家附近的社区开设了义务按摩室,为有需求的居民按摩针灸,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学习中医按摩,社区居民曾给他送上手绣的军旗表达崇敬与感激。

  以伤残之躯铸就钢铁军魂,以葵花姿态逐日而歌。

  王琦从昔日战场的英雄,豪迈转身成为新时代的自强英雄。当年战火,他带着英雄梦,保家卫国;新时代新征程,他以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服务身边群众,呵护百姓幸福,用无边大爱为残疾人群体谱写新时代的光明颂。

  在王琦的引领下,吉林省盲协成为全省盲人最温馨的“娘家”,王琦也成为这个娘家的主心骨、贴心人。

  看着王琦挺拔如青松的身姿,脸上洋溢着热情儒雅的微笑,笔者不由得想起了2009年王琦在荣获“长春最有影响力的残疾人”称号时,评审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

  笑向疆场建奇功,满身硝烟意从容;

  铁笔柔情重开战,赤子丹心写光明。

  战火夺去了他的视力,但夺不去他心中永恒的光明!

  他用多情的铁笔刻画着生命的壮美,

  他用济世的仁心映亮英雄的姓名!

  曾冒枪林弹雨铸长缨,而今浴火青春又重生。

  在他心中,太阳永驻,奋斗永恒!(曹景常)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