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村里看振兴 | 太平村:小木耳种出了“专业范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20 09:51:56
来源:新华网

脱贫村里看振兴 | 太平村:小木耳种出了“专业范儿”

字体:

  编者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关键之年。7名新华社年轻记者扛起相机,背起行囊,深入白山松水九个脱贫县、十多个脱贫村。从田野间绿浪滚滚行走到大地一片金黄,他们下水田,进羊舍,入农家,坐炕头……与老乡们面对面,聊丰收,话致富,谈振兴。用笔尖和镜头讲述村民老乡所思所想所盼,记录一个个村庄“美起来”“活起来”“热起来”的新图景。

   新华网长春11月20日电(颜麟蕴、赵石乐)走进延边州汪清县太平村,一排排菌包整齐地排列在地上,木耳零星地从菌袋两头的小孔中“探出头”来。这里的木耳采摘已进入尾声,种植户行走在菌包之间,采摘、搬运成熟的木耳,完成收尾工作。

  在太平村菌包加工厂内,驻村第一书记李铮正指挥着工人将崭新的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准备11月份的菌包生产。

菌农在太平村的菌包地采摘木耳。

  短短几年,依靠木耳种植,这个偏僻落后的村落便从国家级贫困村,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因山地土质等原因,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产量较少,加之野猪、狍子等动物破坏,导致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李铮说。

  太平村种植木耳的传统由来已久,但特殊地貌限制了发展,别的地方可以种春耳、秋耳两季木耳,而太平村只能生产一季木耳。如何因地制宜,让老百姓赚到钱,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首要难题。

这是9月12日拍摄的延边州汪清县太平村内。新华社记者颜麟蕴摄

  2016至2018年,总面积达1650平方米的太平村菌包加工厂三期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以往农户自己生产菌袋,产量低、技术落后,菌包加工厂可以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模式,降低菌包杂菌率,保证产品品质。”李铮说。

  灌装好的培养料经传输带到消毒间内进行消毒灭菌,经过24小时高温无菌化处理后,才可以接种母种。工人进入接种室前要严格消毒,规范佩戴口罩和手套,防止污染,在接种箱内精准、快速地投放母菌、打孔以及封装袋口,把菌种注入菌包后,菌种就会在里面生长发育,最终木耳就可以从菌包的小孔中长出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流程规范、专业。

  “以前我家雇了7个人,20天做了10万个菌包。现在村里有了菌包厂,自家不用做了,直接订了15万个菌包。”太平村村民徐林说,增加的5万个菌包能增收近5万元,省心省力。

9月12日,延边州汪清县太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铮(左二)与村民交流。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摄

  菌包厂建在家门口,还解决了村民农闲季节的就业问题。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末的生产时节,700余名本地村民及外省务工人员进厂制作菌包,累计实现利润近500万元,农民平均增收1万余元。

  自建成以来,菌包厂年生产1000万袋菌包,为太平村及周边十里坪、长荣等五六个村的菌农提供了优质木耳菌,带动周边15户农民加入地栽木耳种植行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以前是靠木耳脱贫,现在要靠木耳致富”。李铮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加大菌袋生产能力,并将村内农户自产木耳进行质量检控,统一包装销售,把全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策划:翟伟 褚晓亮

  监制:郎秋红 王健民 黄维

  记者:李双溪 薛钦峰 唐成卓 颜麟蕴 李典 宋心平 赵石乐

  海报:徐畅

  新华社吉林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