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观察丨筑牢生态文明绿色屏障的吉林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26 17:02:27
来源:新华网

吉林新观察丨筑牢生态文明绿色屏障的吉林实践

字体:

  新华网长春9月26日电东眺,层峦叠嶂、森林滴翠;西望,草甸成片、河湖连通;中瞰,沃野千里、稻米飘香……5年来,吉林省逐步打造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长白山、查干湖”两块金字招牌、“东有虎豹、西有白鹤”两个生态地标,大美生态吉林显蝶变。

  2023年9月26日,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全省多部门齐聚松原,共谋生态建设大事,为打造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再谋新路径、新举措,目标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9月26日,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吉林省松原市召开。

  天蓝、水美、土洁净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2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2.15%,湿地保护率45.22%……”在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与会者认真观看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专题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吉林通过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深刻道理,致力让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图为9月26日拍摄的查干湖野鸭湾湿地风光。

  ——蓝天。为了从源头和各渠道减少污染,自2021年起,吉林全面实施秸秆全域禁烧,建立了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5+1”模式,构建了“天地人”综合立体监控网,创新采取“两段式”和“四抓”方式开展禁烧工作。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综合离田率达97.2%。

  针对燃煤和工业污染负荷较重的实际,吉林全方位挖潜减排,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291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2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长春、吉林、辽源、白山纳入了国家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城市。

图为9月26日拍摄的查干湖野鸭湾湿地风光。

  ——绿水。全省统筹实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以“两河一湖”为重点,实行“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

  东辽河,实施盖板楼拆除、源头打造等标志性工程,实现了河水由变清向变美的华丽蜕变;查干湖,大安灌区退水治理应急工程、查干湖污水处理工程等重大治污和生态工程如火如荼开展,生态条件大为改善,成功变身“鱼米之乡”。

  ——黑土。吉林省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的政治高度,推动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吉林在全国率先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保护性耕作面积由600余万亩扩大到3300万亩,稳居全国首位。探索形成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启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34.52万亩……这些纷纷成为夯实粮食安全的最大底气。

  向绿而行,新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大会上,“绿色”一词频频出现,实现绿色结构调整,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吉林省转型的新方向。

  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5年来,吉林省将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逐渐跑出吉林速度。

9月26日,在位于吉林松原的吉林中车风电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机器人工作情况。

  ——绿色项目撬动新动能。在整机装配车间生产线上,各种大型专业机器配合灵活运转,工作人员进行着机组各部件的自动装配、紧固等工作。自2022年7月产品正式下线以来,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延续着高效运转的节奏。

  近年来,吉林省系统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以“六个回归”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等地立足风光资源优势和水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氢动吉林”等重大能源产业项目,5年来,全省风光发电总装机规模由778万千瓦增至1587万千瓦,抽水蓄能由30万千瓦增至170万千瓦……这样的绿色项目正在吉林四处开花结果。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渐显。国家电投长春氢能产业基地、奥迪PPE零碳工厂、玲珑轮胎170MW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向前迈进。

9月26日,在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光伏组件。

  近年来,吉林印发《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吉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创新试点工作,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1+N”政策体系加速构建,通过打造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双碳”服务配套产业群,倡导减污降碳、清洁发展。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在曾经的查干湖七家子渔政管理站,这里已经看不到渔船。为了减少过度捕捞对查干湖生态的影响,近年来,查干湖从主营渔经济向绿色生态发展,让170条渔船“上岸”,每年减少捕捞量200万斤,近200位渔场职工转型在花海等景区工作。

  吉林省深挖“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速“两山转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同比增长120.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50.29亿元,同比增长207.82%。

  向新出发,打造更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北部生态环境屏障的重要组成,吉林省将生态安全当作安身立命之本和永续发展之源,坚决扛起维护国家北方生态安全政治责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吉林省持续开展“绿美吉林”行动,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17.4万亩,森林抚育1830万亩。加快实施“万里绿水长廊”建设,累计新建、改善近1200公里河岸。启动“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草原生态修复163万亩,保护与恢复重要湿地30万亩。完成“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共实现203个湖泡全部连通。

在9月26日举行的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参会者阅读新华社报道。

  ——自然保护地日渐整合优化。逐步打造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主体、36 个自然保护区为基础、88个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生态安全监管持续强化。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6万平方公里,以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绿盾”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野生东北虎数量由27只增至50只左右,东北豹数量由42只增至6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增长了近300只。

在9月26日举行的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参会者阅读新华社报道。

  林网成格、草地成片、湿地相连刷新绿色颜值,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尽显人水和谐,吉林省高标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全省连续12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事件。

  大会上,吉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守护好吉林绿水青山,森林草木和蓝天白云,高起点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区。

  统筹:段续

  文字:孟含琪

  视频:姜明明、唐成卓

  摄影:张楠、唐成卓

  延伸阅读: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一湖之新 一城之变 一省之进——来自查干湖的调研报告

  瞭望 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