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春农博会看农业强省建设的发展脉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8/27 07:52:51
来源:吉林日报

从长春农博会看农业强省建设的发展脉动

字体:
  本报记者 赵宝忠 陈沫

  8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如约而至,聚焦“发展数字农业、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交易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探讨农业发展新方向,寻找合作投资新机遇。

  走过二十二载,这一展会何以经久不衰?作为中国农业会展的金字品牌之一,长春农博会是我省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而农业发展的底气与信心又为展会注入持久活力。

  底气与信心从何而来?我省处于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全省坚持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根本方向,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万亿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细加工等重大工程,率先迈出农业强省建设步伐,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展会与农业,在互相“成就”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引领示范,科技赋能点亮智慧农业

  连日来,长春市农博园的室内展区宾客熙攘、展商云集。走进2号展厅,“智慧农博一屏通览”的显示屏引人关注。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以3S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VR全景为手段,呈现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智慧会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一套农博综合信息显示系统。更令人惊喜的是,本届展会还创新性应用元宇宙智能化场景,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模式的线上农业展会。

  纵观农博会室内外展区,展示了农业种、管、收饱含的科技元素,诠释了数字时代下乡土沃野的巨大变化,也示范引领了农业科技怎样推广、如何落地。

  农业大省对“藏粮于技”的追求从未止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黑科技”与农业的高效结合推进着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集成应用,为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提供科技路径。

  2022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是东北三省唯一增产省份。筑牢丰收之基,“藏粮于地”功不可没。2021年,我省率先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并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经过两年的全力推进,实现了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双协同、双提升。

  建设农业强省,利器在科技。今年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全省“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是关键引擎,也是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贸交流,融合开放开启共享之窗

  与往届相比,本届农博会更加彰显开放、合作。今年展馆区共设1300个标准展位,有6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览展示近1500余种产品。展会期间众多经贸活动,构建起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贸交流新格局。

  在2号厅的日喀则展位,藏式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今年是首次来长春参展,带来了我们当地许多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来自日喀则圣净农产品销售公司的展位负责人王芸峰告诉记者,参展的非遗文创产品、青稞系列产品、藏香等特色商品深受吉林人民喜爱,前来购买的游客朋友络绎不绝。

  今年,浙江、西安、沈阳、日喀则、阿勒泰等地区的省外参展团亮相农博会,交流互鉴好经验、好做法。不少参展商表示,农博会既是为百姓提供名优特农产品的盛宴,也是为企业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平台。

  走出去,请进来,区域交流合作彰显出吉林农业的实力。8月18日,全国百户企业进吉林活动在长春举行,促成产销对接合作项目5个,招商引资项目5个,总签约额达48.84亿元。

  随着市场潜力不断激发,开放共享需求进一步扩大,省内省外的农业经贸交流日益紧密。近年来,我省多次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陕西等地组织专场吉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产销对接活动,取得展示与“取经”的双赢成效。

  龙头带动,“吉字号”品牌汇集吉林之力

  自2017年首次设立,本届农博会的吉林省品牌农业馆已走过六个年头,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吉林农产品品牌走进展馆,成为我省品牌农业建设高歌猛进的生动缩影。

  “今年参展带来了几款新品,比如这款混合杂粮米,解决杂粮杂豆需要浸泡的问题,和大米可以同煮同熟。希望通过展会,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吃到优质杂粮杂豆。”洮之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米克告诉记者,洮南是中国杂粮杂豆之乡,像洮南绿豆、燕麦、红小豆,都是优质的地标产品。

  近年来,我省农业品牌建设渐成燎原之势,逐步构建起“公用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农业品牌脱颖而出,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贯穿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系统性工程。品牌,已成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不二法宝”。过去几年中,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为引领,先后被列入新华社的“民族品牌工程”,其中吉林大米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粮油影响力区域公共品牌”榜首。

  数据为证——水稻加工业产值由品牌建设之初的140亿元增加到260亿元,鲜食玉米加工产值从2019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9亿元。如今的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成为鲜明的“白金名片”和“黄金名片”,形成彼此辉映的态势。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长白山人参等品牌跃升,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宾馆酒店、进景区、进交通枢纽,提升“吉字号”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

  未来,随着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蓬勃开展,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乡村创业,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家人们,这是来自长白山的黑木耳,朵大易泡发,大家抓紧时间下单……”一部智能手机、一个支架、一台补光灯,简单的设备加上优质的农产品,很多新农人将直播间搬进农博会展区,化身“带货主播”上线。

  展会上,新农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优质又有特色的农产品,还有迎潮流而动的农业发展新思路,这其中,蕴含着从传统农业思维向多元农业思维跃迁的变化,正是这些将新思维、新理念带入农业的新农人,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今年3月,吉林省第一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开班,首批201名学员参加学习。我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2000名以上规模“头雁”队伍,带动全省1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以坚实人才基础拉动乡村产业实现新的腾飞。

  种地成职业,农民有职称。2021年,我省出台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申报标准,去年,又印发了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实施办法。截至目前,全省已经评选出4000余名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获得者。

  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长期稳定扎根乡村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我省持之以恒力度不减。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免费培训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23万余人,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纠错】 【责任编辑:赵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