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平方米的客厅内,摆满了放映机、幕布、胶片修理机等各种设备;客厅一角不起眼的书架上,摆放的也是《放映的基础知识》《电影放映机使用说明书》等各种与电影放映有关的书;20平方米左右的次卧里,地上同样摆满了《铁道游击队》《党的女儿》《太行山上》等40多个用铁盒装着的珍贵胶片电影……走进王学会的家,不需要多介绍,从客厅到卧室的各种摆设中,您大概就能猜到他的身份——电影放映员,确切点说,是公益电影放映员。当进一步了解到,这些设备都是他一点一滴从全国各地辛苦淘换而来,为此不惜花掉10余万元,目的只是为了给居民放映体验更好的公益电影时,让人又不得不感佩他的执着与奉献,而问起王学会本人为什么这么做?他却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只是憨厚地笑笑说:“谁让我喜欢呢!”
看露天电影种下放映员梦
在村中一块较为平坦开阔的空地上,白色幕布支起来,天幕之下,光影流动,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时而喜笑颜开,时而面露紧张……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王学会来说,小时候能够看一场露天电影,不仅会让他朝思暮想、心心念念好几天,也让他从小就对电影放映机产生了兴趣——这个机器太神奇了,一台机器、几卷胶片、放映员摆弄摆弄,就能让村民们看到另一个神奇的世界——我啥时候也能当个放映员就好了!
2021年,王学会主动报名到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做社区服务志愿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居民向他提出了想看场露天电影的想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无疑让从小就有当放映员梦想的王学会,有了重新圆梦的机会,他决定揽下这个活。
重拾旧梦付出再多也心甘
王学会和一位老式放映机收藏爱好者,第一次把露天胶片电影投映在社区。那一天,现场来了一百多人,王学会特别惊喜。可那场露天电影并不顺利,在仅仅播放了二十分钟后,因为机器故障,被迫草草收场。不过看着修理机器期间,一些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王学会下决心一定要把放映技术学会,把露天电影院办起来。
从那以后,王学会开始频繁与放映机收藏爱好者沟通,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了解到,早期电影的胶片和老式放映机早已停产。想要办露天电影院,就必须从收藏者手中买回老式的放映机和胶片,并且还要学会修理技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毕竟王学会在电影放映领域只是个小白,真的要把露天电影院办起来,他还真得下苦功夫。那一段时间,王学会起早贪黑泡在收藏爱好者们的家里,只为把技术学到手,把老式放映机和电影胶片买到手。等他真的把技术学会了,难题又来了,因为购买老式放映机和电影胶片并不便宜,而王学会每个月的收入并不算多。看着父亲如此执着,王学会的儿子和女儿只好在父亲资金拮据的时候,赞助了大部分的购买资金。这才逐渐有了王学会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中如今的一切。
王学会透露,这几年,为了放映公益电影,他已经花费了近10万元,先后购买了四台放映机和四十余部胶片电影。为了提高观众的观影兴趣,他还给各小区制作了放映表,防止重复放映。
公益放映普及推广文化有意义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电影时代,居民们也有很多种娱乐方式可供选择,可每次到社区放映公益电影,仍然有很多居民观看,老人、中年人可能是为了追忆旧时光,年轻人、小孩更多是出于好奇。每次看到很多人围看露天电影的场景,都让王学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仍然很有意义。“有一次在放映某革命题材电影时,无意中听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儿子竟然问父亲朱德是谁?十一二岁的孩子了,竟然不知道朱德!”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王学会,让他觉得更有必要把露天电影放映这件事坚持下去。
“我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我学到的胶片电影放映本领交接给下一代,教会几个小朋友!”采访现场,正好有媒体老师带着孩子,看到孩子对放映机感兴趣,王学会连声追问:“你想不想学,想学的话爷爷免费教你,毫无保留!”
“我没有那么高尚,只是不想让这项技术失传。”王学会表示,每次拎着几百斤重的七八个箱子往返于家和放映场地之间确实辛苦,但自己从小就喜欢电影,长春又是“电影城”,能通过放映公益电影的方式普及和推广长春,感到十分荣幸!
王学会介绍,“第十八节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他会尽力多寻找一些与电影节相关的片源给社区和老百姓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