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镇防川村位于珲春市东南部70公里处。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全村41户188人,23名党员。一个边境小村庄,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各地游客争相来“打卡”的网红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50万以上。是什么让一个无人问津的边境村实现了如此的华丽转身?让我们走进防川,还原村党支部班子带领防川村走过的不凡发展之路。
青石小径探幽源,村社群山掩映间。走进防川村,映入眼帘的中央广场,环村流走的清澈河流,布局严整的民俗建筑群,成群翱翔的海鸥,漫步在充满民族特色的风情街、穿梭于朝鲜族风格仿古建筑的民宿间,看着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很难想象在六十年前,防川村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落后小山村,空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自然资源,却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守着金饭碗却吃不饱。六十年间,防川村党支部不停探索,充分发挥地域、人文和自然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条“党组织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农商旅一体化推进”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道路。
建强支部,筑牢引领发展战斗堡垒
防川村在建村之初,由于迁居村民党员较少,与驻地连队联合成立了党支部,开展“两个支部一堂课”、实行“两个班子一起建”、做到“两条战线一盘棋”,防川村成为当时全国军民联防的典型。这一经验做法一直传承和发扬,村党组织联建共建也成为了防川村建设、发展的有力“法宝”。近年来,防川村党支部立足区位、历史文化和民俗优势,不断整合、融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党建资源,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先后实施了军警地“同心筑堡垒工程”、“局企连村”四位一体“同心筑堡垒工程”、“局企军(警)林村”五位一体强基富民筑堡垒工程等特色载体,融入延边州“千里边关党旗红”党建特色品牌,并将活动逐步延伸到全村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各个领域工作当中。
村企携手,探索共同发展致富道路
防川村依山傍水,边境风光独特、民俗气息浓郁,村党支部始终在探索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个牵绊着防川村党员干部的心结,在2017年终于迎来了转机,这都源于村党支部与企业的一次联建共建。村党支部与珲春市加财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通过联建共建,共同构思整村改造,一起制定了建设“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规划。整体思路提出以后,村党支部征求了全体村民的意见,有些群众有了一些顾虑,向村党组织提出:建设完民居的产权还是村民所有吗?我们现在建设的挺好,为什么要搞整村改造?等等。村党支部本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原则,挨家挨户讲市场、谈前景、算效益,有的村民在国外务工,为了征得他们的同意,村干部2次出国去做国外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统一了全体村民思想,推动“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顺利落地。项目总投资2.61亿元,建设有41栋民俗房屋、3000平方米的朝鲜族风情商业街、6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以及1000平方米的仿古式民俗酒店等。项目建成后,仅2023年1-6月,防川村接待游客达35.45万人次。防川村创新采取“村企联建”的运作模式,与企业成立旅游公司,统一对古村落进行企业化运营管理和宣传推介,仅此一项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村民也可以把自家空余的房间用来招待游客,租金收益旅游公司和村民四六分成;村民还可以发展旅游周边产业,销售村内特色的水产品和农特产品,进一步实现增收致富。
挖掘资源,不断拓宽集体增收渠道
防川村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距离出海口也只有15公里,渔业资源丰富,村“两委”班子深挖区位和资源优势,创办了捕鱼合作社,积极争取资金,新建了捕鱼码头和11栋渔民房,购买14条新型白钢渔船,争取政府、军警、图们江渔业管理站支持,划定了防川村捕鱼作业区域,解决了村民图们江捕鱼权问题,村民从农民“变身”渔民,主要捕捞大马哈鱼、梭鱼、滩头鱼、七星鱼等海洋洄游鱼类,每年从图们江捕鱼3万余斤,带动13户社员户均年增收超6万元。此外,防川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70万元发展黄牛养殖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不遗余力的奔赴小康之路。
如今,“雁鸣闻三国、虎啸撼三疆、花开香三临、笑语传三邦”是防川村的生动写照,“东方第一村”是防川村响亮的品牌。该村相继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旅游十佳精品村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王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