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头尾相连”价值链 培优“舌尖产业”生态圈——德惠市厚植农业全产业链探访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8/11 12:04:35
来源:长春日报

提升“头尾相连”价值链 培优“舌尖产业”生态圈——德惠市厚植农业全产业链探访记

字体:

布海镇瓜菜大棚内的二茬柿子已经开花,成熟后将与大地柿子错峰上市。 本版摄影 赵滨

吉林德翔食品有限公司亿羽孵化中心内先进的孵化车间。

达利食品现代化的生产线。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现代农业竞争力,提升和美乡村品质魅力,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建成农业强市。”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为如何“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提出了行动指南。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德惠市持续深耕“舌尖上的产业”,着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培育提升产业链价值链。2022年,德惠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358亿元,对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40%,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撑起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如今,走进德惠市地界,会随处撞见几个大字——“中国食品名城”。德惠市获得这个荣誉在全国县级市中尚是首个。

  德大集团、皓月集团、德翔集团、达利集团……在德惠市的大街小巷,你会不知不觉走进这些企业的直营店,把各种心仪的食品带回家。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德惠市踏查走访,实地见证一场开放带动、创新引领下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从农业到工业,从地头到餐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全会确定的大政方针是如何让一座食品名城再度升级的?

  田间连车间——

  看一只鸡的产业链有多长

  走进位于德惠经济开发区的吉林德翔食品有限公司亿羽孵化中心,一枚枚种蛋被安放在智能孵化柜中,柜中的温度、湿度等即时动态信息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不论种蛋周龄、大小,只需动动手指,孵化控制便自动完成。鸡雏经过人工精选、免疫注射等多个环节,装车运送至养户家进行肉鸡代养。

  家住布海镇苗家村的刘军山已经跟德翔合作了7年,一直是由企业提供鸡雏、饲料、防疫等各项服务,并用保底价格为收购兜底,这对于刘军山来说,没有了后顾之忧。“原来家里也就能养3000只鸡,后来在企业的帮助下,把鸡舍翻建了,现在能养3万多只鸡。生活越来越好啦!”刘军山笑呵呵地说。

  距离孵化中心不到10分钟的车程,就是企业的肉鸡分割车间。在这里,一只只肉鸡被悬挂在移动流水线上,工人熟练而有序地忙碌着。“目前我们每天可加工67000只肉鸡。”公司副总经理黄成金面露自豪,他告诉记者,依托吉林省丰富的玉米资源,企业深耕肉鸡全产业链。肉鸡从分割产品到各种熟食和休闲食品,身价一再提升,而针对鸡羽毛、鸡内脏、鸡骨架等,企业开发出了羽毛蛋白粉、宠物食品、鸡骨浓汤包等,利润也成倍增长,一只鸡的价值链被提升到了极致。

  这还不够。在布海镇义和村八社,一幢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是德翔产业链上的又一个增长点——有机肥生产车间。企业利用鸡粪与秸秆混合发酵,生产绿色有机肥。除了企业种植板块自用,还大量供应周边香瓜种植大户,大量用于黑土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有机肥替代化肥还田,滋养着黑土地。

  从田间到车间,从种植到养殖,一个闭环产业链条形成了。这个链条深度融合了一二三产,而且在不断拓展延伸。目前,德翔正在全省布局建设肉鸡全产业链项目。2020年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建设投产2座祖代种鸡场、4座父母代种鸡场、3座孵化场、2座生物有机肥厂。累计发展农民养殖户2万余户,支付代养资金5亿余元,为157户农户提供2亿余元担保贷款,80%以上农户建起了标准化鸡舍,同时带动数千名农民返乡就业,户均年出栏肉鸡17万只,收入增加4倍以上!

  这一模式在德惠市不断被复制着、演绎着。佳龙、阔源的生猪全产业链,松江佰顺的稻米全产业链……目前,德惠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占全省总数近五分之一,龙头企业总数全省第一,龙头“矩阵”已经形成。

  “龙头摆尾”的局面蔚为壮观:目前,德惠市有9万余户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县级以上示范社296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63家,其中不乏全省百强示范社。德惠市也因此成了“中国肉鸡之乡”——肉鸡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域城市首位,“中国肉牛之乡”——年屠宰肉牛20万头,转化秸秆300多万吨。这也奠定了德惠市在肉鸡、生猪、肉牛、休闲食品、稻米、玉米化工等领域的突出优势。

  乡村连小城——

  企业与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走进德惠市朱城子食品加工园区,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在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的无菌食品生产线上,一排排蛋黄派在传送带上推进,经过筛选、冷却、包装等工序,过程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土豆、鸡蛋等基础原料,包装材料及物流运输,我们都实现了域内采购,大大节约了成本,生产一直良性循环。”公司相关负责人谢灿平告诉记者,企业自2004年落户朱城子镇以来,产业持续扩容,生产线由最初的8条增至26条。走进企业产品展示室,上百种产品令人眼花缭乱。企业年产值由最初的5亿多元猛增到12亿元,最高时达15亿元。

  企业与农户分享产业增值空间。比如,达利新建豆奶生产线和天然薯片生产线,年需求大豆5000吨、马铃薯2万吨,镇里搭桥促成农户与企业签订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企业采购半径缩短了、生产成本下降了,产业也实现了转型升级。朱城子食品小镇声名远扬,其主导产业产值实现22.24亿元,安排就业2000余人。按照朱城子食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将吸纳30余家企业入园,其中包括吉林回头客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7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

  一家企业的落位,还能给小镇带来什么?与达利一路之隔的就是朱城子镇良种场村。村里共有400多人是达利员工。去年,该村劳务输出因此人均增收4500元。“现在,我们村简直就是一个花园村,还有农民会馆、休闲文化广场呢!”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刘常青美滋滋地说,好多村民成了开车上班族,村子美、人富裕,“不少城里人都羡慕我们呢!”

  依托“中国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德惠市大手笔构建了 “一带引领、一核示范、三区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开发了鸡肉、牛肉、猪肉、精制米、色拉油、粗粮免煮面、白酒、休闲食品等近百个系列上千款产品。2023年,德惠市厚植产业优势,推动吉牛、皓德、新希望等企业协同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小农户连“中央厨房”——

  打造联合体跑出“加速度”

  在朱城子镇的新型城市“中央厨房”供应链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械在雨季间歇抢抓作业。该项目今年3月末入驻,经过4个月“火力全开”的建设,如今5栋厂房主体已封顶。“进展神速!竣工达产指日可待。”项目负责人东巴人餐饮公司总经理关海军边擦汗边说,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憧憬。

  这个与时间赛跑的项目,顺应当下的流行趋势,瞄准的是预制菜品,主攻火锅食材加工,项目总投资3.48亿元,建设包括孵化中心、标准厂房、研发中心、原料深加工厂房、设备用房等。“中央厨房”由园区5家上下游企业集成,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处理预制菜3000吨、火锅底料1000吨……菜品配送到都市餐饮店。

  能为“中央厨房”提供源源不断食材的是布海镇。这里与朱城子镇毗邻,相距十几公里,是国家和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拥有2000公顷的有机瓜菜产能。走进布海镇十三家子村常丰家庭农场蔬菜园区,只见大棚黄瓜、柿子等蔬菜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牟长义告诉记者,农场调整种植结构,采取分批次育苗、分批次定植、分批次成熟的模式,可以持续到秋冬季。

  短短的空间半径,让小农户与社会资本在此交会、耦合!这也是“中央厨房”项目投资者的底气,是德惠市的资本:让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变现”。

  这是现实版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食尾”相连成链、相映成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德惠市规划建设了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特种油料、瓜菜、林果等六大种植基地和肉鸡、肉牛、生猪、肉鹅、肉羊、蛋鸡等六大养殖基地,形成了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全市园艺特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以此为起点,德惠市致力于打造百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目前,食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遍布全市。从田间到餐桌,从小农户到大市场之间的藩篱正在被打破,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圈正在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德惠市委书记申洪业表示,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为农、兴农,最重要的特征是联农、带农、富农。德惠市有300多万亩耕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基于这一前提,未来,德惠市将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食尾”,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组成联合体,一体化打造,补链、强链、延链,实现全产业链梯次增值,通过产业链、价值链赋能,为农民增收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按照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动力。(记者 李灿明 张建华 赵猛佳)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