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现代诗公园: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23 10:32:21
来源:长春日报

长春现代诗公园: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字体:

现代诗公园将诗歌元素与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巧妙融合,打造出“诗和远方”的城市意境。 张扬 摄

  21日清晨,老年诗歌爱好者裴巍徒步来到位于长春南溪湿地公园蝶湖区域的现代诗公园,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写诗。“我经常在这里遇见志同道合的人,诗歌能让陌生人成为朋友,在诗艺的取长补短中为日常‘烟火气’注入诗意。”

  确如裴巍所说,一座城市的气质,远看是风景,近看是生活。2020年,荣获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中国诗歌城市”美誉的长春,在同年建成现代诗公园,从此让“诗和远方”在“北国春城”交汇。

  以展馆为媒擦亮“诗歌名片”

  “听说今年来自全国的十首新诗入馆了,我得赶紧去拜读一下!”说这话的人叫魏宇,从他熟稔地找到2023年新诗展示窗口不难看出,这是位名副其实的诗歌爱好者。

  6月20日,在以“诗歌在结它的种子”为主题的新诗入馆活动中,《留言条》《时间慢了下来》《倒影》等10首年度新诗进驻现代诗公园诗歌将来馆陈列。“我最喜欢这首《倒影》!”说着,魏宇自顾自地读起来:“现在,我看别人的眼睛,里面有和我一样的疑惑或者欣喜,脸上,有和我一样的疲惫或幸福……”

  记者注意到,位于现代诗公园东部的诗歌将来馆可谓功能齐备,一楼的未来诗歌展示厅兼书吧,引领市民及游客享受阅读、写作带来的乐趣;透过馆内预设的2020年至未来100年的1000个小窗口,人们可以与未来诗人的手稿产生心灵碰撞;在二楼能容纳百余人的多功能厅,市民及游客则可参与诗歌诵读、发布、研讨等文化活动……

  对此,7月13日参加了“诗意葱茏”诗歌分享会的诗人尘轩感受颇深。“很多人问我诗的作用,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行为、一种决定、一种希望的光。”尘轩认为,长春打造现代诗公园,让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文化更具生命力,擦亮了这座城市的“诗歌名片”。

  文旅目的地吸引八方来客

  “我是慕名而来的!因为怀揣着有朝一日展出自己作品的梦想,这两年我一直在努力写作。”22日,杭州诗歌创作者陈暮春,将旅游“首站”选在了现代诗公园。公园里每面景墙上篆刻的诗篇、每块景石上的诗作赏析二维码,都让她感觉新奇而热烈。“早就听说长春主打22℃的夏天,湖中苇荡与荷田相映成趣,鸟啼与蛙鸣此起彼伏,俨然是现代都市中一片难得的诗意栖居之地。”陈暮春对现代诗公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有许多像陈暮春这样的外地游客,徜徉在现代诗公园集纳的200首经典现代诗、100首主题新诗中,享受着长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带来的文化滋养,也使一座公园成为长春城市文化品质的标志,吸引八方来客心向往之。

  长春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现代诗公园,获评“标志长春”十大文化符号、入选100个长春网红打卡地等,成为市民及游客心中独一无二的“城市心灵地标”。

  据现代诗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在四季景致中植入诗歌元素,融合现代诗歌和现代建筑艺术,坚持“一园、一馆、一环路”的新诗主题公园设计理念,即一个诗歌园、一个诗歌将来馆、一段1193米的环湖路,为市民及游客打造集休闲、观赏、学习、旅游、打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目的地。

  以诗歌为名激励文脉传承

  “我家就住在对面小区,自从有了现代诗公园,不仅优美环境中有了文化韵味,还常常看到有人坐在公园长椅上搞创作。”在市民王雪晴眼中,雕塑是凝固的诗歌,诗歌是行走的雕塑,如今的现代诗公园,已被打造成讲好长春故事、传播长春声音、塑造长春形象,以诗歌为名激励长春文脉传承的载体。

  现代诗公园与其他公园有何不同?缘何能在市民及游客心间掀起微澜,绘就群众心中的幸福底色?

  对此,长春诗人纪洪平认为,现代诗公园诞生本身就极富创新内涵。“它以现代诗歌丰富了城市文化格局,塑造了长春市民浪漫多元的文化性格,从而为长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精神文化基础。”纪洪平认为,公园不仅是全国诗歌发布、展示和创作研讨的新平台,吸引了业界目光齐齐看向长春,更让长春这座久负盛名的“文化城”“电影城”“科教城”更加有底气,为持续助力中国诗歌发展、推动长春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贡献力量。(记者 毕馨月)

【纠错】 【责任编辑: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