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人社局牵头负责的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计划专班牢牢把握“‘才聚江城’主题人才工作攻坚年”工作方向,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加力推行精准服务、对接资源纾解堵点,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选择吉林市、留在吉林市就业,全力以赴为加快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筑实人才基础。
定向培养稳就业
专班锚定引才留用服务产业、集聚智力贡献发展总体目标,针对引才留用、结构性矛盾等堵点痛点问题持续多点发力,先后6次赴重点企业和驻市高校进行现场调研,实地了解企业引才痛点和产教融合堵点,邀请驻吉高校、职业院校、建龙钢铁、华微电子、化纤集团,人社、教育、工信等部门共20余家单位召开高校毕业生留用专题座谈对接会,就人才引用信息互联、人才供需匹配精育等问题进行现场办公,三方协同精准搭建校企合作暨难点纾解平台。
吉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研发、芯片加工、封装测试及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行业领军企业,多年来,企业发展一直受微电子方向人才短缺制约。接到企业“求援”后,专班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组与高校对接研商,经多次沟通协调、多轮调研论证,成功促成北华大学为企业输送人才量身调整教学科目设置,增设半导体工艺课程,修订新能源与器件培养方案,同时将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硅材料技术选定为专业必修课;同时,吉林化工学院也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增设微电子封装课程,增加微电子工艺课学时。据华微电子宋宇宁经理介绍,通过两所驻市高校调整相关学科设置,每年将为企业定向输送近百名专业人才,极大缓解企业人才紧缺压力。宋经理感叹:“真没想到困扰我们企业多年的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专班真是企业的‘贴心人’啊!”
此外,专班结合吉林市“六大产业集群”急需人才,形成驻市高校和中职院校人才供给清单向企业发送,引导驻市高校设置特色学院、开办特色专业,与北华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域内外4所高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全时段为产业发展引培输送人才。
市县联动扩就业
专班积极拓展工作格局,主动抢抓机遇,制定《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计划实施方案》,结合全省“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和吉林市“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形成了一套围绕“一个目标、三级联动、多项举措”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组建起一支由767名人才服务专员、就业服务专员、创业就业指导师构成的“两员一师”队伍,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服务。各部门发挥行业主管职能作用,大力挖掘高校毕业生需求岗位,县区抓准区域定位,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了市县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动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工作新局面。
市人社局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241场,服务2791余家次企业;市工信局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直播带岗活动,为13家企业拍摄和宣传企业文化宣传片,吸引高校毕业生入企就职;市卫健委自赋动能,挖掘各医院同工同酬岗位85个;市国资委加大工作力度,开发国有企业122个就业岗位,促进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昌邑区细化分解目标,人才专员包干负责,开展招聘“直通车”活动,入户走访问企需求,上门推荐毕业生就业;磐石市促进毕业生就业举措科学、推进有力,多维度开展就业信息对接活动,服务触角打通乡村社区、连接域内32户企业,强化用工备案跟踪,促进双选对接成功。
专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资源匹配对接,共挖掘企业吸纳就业岗位4600个,开发政策性岗位5102个,累计提供82家见习单位的2015个就业见习岗位,促成360名见习生上岗和2224名高校毕业生在吉林市重点企业就业,共有5409名高校毕业生选择吉林市、留在吉林市就业。
释放红利保就业
靶定了吉林市“人才新政”目标方向,筹划开展春秋两季“百企万岗”进社区、进校园招聘活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对接,打通桎梏、有效衔接人才链、产业链,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
一方面,以落实政策为工作牵导,为高校毕业生在吉生根提供保障。共为13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7.2万元,为33家企业发放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31.3万元,为42家见习单位144名见习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04万元,促成2家企业享受吸纳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为176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86万元,向省申报了11家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争取资金扶持,307名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创办创业实体128家、带动就业575人,利用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了195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另一方面,持续擦亮服务环境底色,为高校毕业生留吉发展护航保驾。下半年将以“市领导进校园系列活动”精神为工作导向,建立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工作长效工作机制,强化职能部门促就业服务属性,不断凝聚工作合力,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提升服务效能。通过组织创业沙龙活动、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先锋风采录展示等,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全面激活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