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5月4日电(记者姚湜 赵丹丹 李典)头戴防护帽,看不出他们帅气的脸庞;身穿工作服,也看不出她们曼妙的身姿。但是这些刻苦钻研、独当一面、聚精会神、励志拼搏、扎根基层的青年,毫无疑问有着最动人的颜值。
焊枪旁的钻研
2000摄氏度的高温下,焊枪发出刺眼的弧光。头戴防护帽,王善更的额头很快渗出汗珠。
每当拿起焊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产线组工人王善更就自信满满。
这位35岁的高级技师,是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刚刚带领由8名技术工人、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攻克了新材料转向架焊接。
王善更进行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高铁是“中国智造”的名片,其转向架材质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在新材料项目中,王善更和团队攻克了焊缝高温氧化引起的焊缝金属脆化等多个难点。“钻研创新、技艺超群、自信有为才是真正焕发光彩的青年。”王善更说。
ICU里的守护
“奶奶,咱们翻身了”“奶奶,咱们到点换药了”“奶奶,今天指标不错啊”……
每天,即便得不到回答,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29岁的护士周娜娜依然闪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自顾自地与素不相识的患者“奶奶”说话。
周娜娜为患者进行护理。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里患者病情最重、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护理难度最大的科室。虽然很多患者意识不清,但每日的擦洗、翻身等护理流程容不得马虎。为了当好“医生的眼睛”,护士们每时每刻关注患者的细微变化,就连吃饭、上厕所都要加速完成。
“ICU这扇大门外,是家属们的期待和焦虑,这扇门内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周娜娜说。从护理小白到独当一面,虽然哭过、累过,但从未退缩,脚步匆匆、眼神坚定,口罩之下,是周娜娜最美的容颜。
地下20米的奉献
23岁的郭洪力的皮肤非常白。因为地下20米深处,无论四季,始终阴冷潮湿。郭洪力就在这样的作业区域里抹灰、刮大白、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
郭洪力是一名地铁建设者,他所在的班组负责长春地铁6号线蔚山路站设备区的砌筑作业。
郭洪力进行砌筑作业。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没有节假日,一切以工程进度为准。赶工期的时候,免不了“白加黑”“5+2”。他说:“女朋友说我有时连说梦话都是工地的事,还让她‘拿锹上北边干活去’!”
在班组中,土木工程科班出身的郭洪力不仅专业对口,而且颇具创新意识。他希望能够考取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为城市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火场上的拼搏
帅气的面庞上留着烟熏的痕迹,记者见到孟祥一时,他刚刚处理完火警现场。
“小时候家附近就是消防站,当时看着大哥哥们每天赶赴火场灭火救人,觉得这个职业特别神圣,当时就立志想成为一名消防员。”29岁的孟祥一是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一班副班长,三级消防士。
孟祥一在完成一次消防救援后返回支队。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在每天的训练中,孟祥一都勤勤恳恳扎实锤炼基本功,提升身体素质。在全省大比武中,他的成绩名列前茅。
每逢佳节,当人们在和家人团聚,庆祝节日时,却是孟祥一和战友们最忙碌的时刻。自从工作以来,孟祥一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春节,他们全勤在岗,守护百姓平安。
海报制作:颜麟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