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3月24日电(赵石乐 杨骐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3月24日,“创业奋斗,‘就’在吉林”大学生创业就业展示交流活动暨大学生创业就业座谈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此次活动释放出吉林省引才留才谋振兴的强烈信号。
与会人员表示,吉林省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人才政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聪明才智,必将为了吉林新一轮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情系白山松水 逐梦成长成才
当日,吉林省委主要负责人携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大高校负责人,现场向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讲解吉林省引才留才的政策,并解疑答惑,还推荐了大量在吉林成功创业的案例。
吉林省政府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留吉超过了9万人,占比达到了53.9%。去年,达到了11.8万人,增长了17.7%。
3月24日,“创业奋斗,‘就’在吉林”大学生创业就业展示交流活动暨大学生创业就业座谈会现场。新华网发
据了解,2022年,吉林省招聘行动密集开展,从“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筑梦青春、扬帆起航”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到“吉聚人才”云招聘等系列专项活动,全年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55场,1.5万家企业参与活动,发布招聘岗位21.7万个。
2023年,“吉聚人才 就在吉林”2023年吉林省大学生公益人才招聘会、长春市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万千企业人才服务提升工程“五优”服务进校园春季等一系列活动联动发力,奏响了人才与吉林大地“双向奔赴”的动人乐章。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表示,今年3月以来,吉林大学已举办专场招聘会303场,发布招聘快讯697条,共提供省内就业岗位2.1万个。
发布新政 真心诚意“聚人才”
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的王常态是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我前段时间就和中国一汽研发中心成功签约啦。”面对他生活、学习了七年的地方,他说:“其实整个吉林省的就业环境和人才政策是相当好的,我在双选会现场看到省内各企业对学生加入的热切期望。”王常态表示,汽车是传统大众消费品,百姓对它的需求是不会停止的,而吉林省拥有中国体量第一的中国一汽,与他的专业相当对口,“希望以后能在中国一汽继续我的研究生涯,为汽车工程和中国的汽车行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为了更好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吉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人才引、育、留、用,高质量造就新时代人才队伍。吉林省人才资源总量,已经由2010年的178.2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239.2万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速,推动着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纷纷涌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加强劲。
3月24日,“万企进校园”吉林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现场。新华网发
一项项政策、一个个举措,满满的诚意,殷殷的期望。
“我来自吉林通化,非常热爱吉林这片沃土。在听完去年的宣讲会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我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家乡的发展大有可为。于是我参加了选调生考试,现在已经跟延边州签订协议。”来自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21级学生王雨淇是通化人,谈到为何要留在吉林省内发展时,她认为,吉林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各种人才政策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向。
2023年,吉林省将落实好人才政策3.0版,多元化推进落实高层次人才收入倍增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政策配套细则。制定汽车、医药等产业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叫响“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奋斗有我、就在吉林”,实施“吉人回乡”工程。高标准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等平台,推动人才活力持续迸发。有了政策支持,将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来到吉林、建设吉林。
3月24日,“万企进校园”吉林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现场,学生与用人单位洽谈中。新华网发
访企拓岗 全力以赴留人才
为了让高校毕业生留在省内就业,政府上门对接就业信息、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部分企业拿出了更多优质岗位,让毕业生感受到诚意、热情和机遇。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持续完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为中国一汽等在吉企业引才、用才、留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中国一汽将坚决扛起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助力吉林省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和人才创新高地,不断培育新时代吉林就业创业的热土。”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梁贵友说。
3月24日,“万企进校园”吉林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1号馆现场。新华网发
2017年以来,中国一汽引进各类人才26518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89名,吉林籍约占40%。2017年到2022年,每年招收高校毕业生1500人左右,吉林大学占比30%,职业院校毕业生10876人,吉林籍约占了80%,域外引进社会成熟人才6553人,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共建红旗学院,定向培养294名行业紧缺人才。
今年,中国一汽将计划投放招聘岗位5300个,其中招聘高校毕业生超过2900人,继续加强与吉林大学等高校的联合办学,持续建设红旗学院,深入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前瞻储备,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强化人才供需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