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墨重彩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时间: 2023-02-20 17:55:54      来源: 新华网
分享本页至手机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能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

  回望2022年,吉林粮食丰收路,用“历经坎坷”这个词来形容并不为过:备春耕期间遭遇疫情,入夏后又遇渍涝灾害;多地出现阶段性春旱、大风冰雹、低温寡照等灾害性天气……

  然而,吉林省成功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并稳住了“基本盘”,唱响农业强音: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创历史新高。在2021年首次登上800亿斤新台阶基础上,增产了8.32亿斤,净增量居东北三省第一位。全省粮食单产940.52/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58%,在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中位列第一……

  2022年,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开新局应变局,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广阔的吉林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向春耕生产要速度 抗灾保种夺丰收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保住了春耕,就保住农民的“粮袋子”“钱袋子”。

  “备春耕时期,按照保面积、保物资、保人力、保进度、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通难点堵点,推进农资及时下摆入户,转送30多万农民返乡春耕,在适播期内完成春耕播种,夺取较好苗情,为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王永煜表示,在备春耕关键时刻,吉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备春耕工作,切实做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农田一亩不撂荒”。

  为积极应对春季局地阶段性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寡照、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派出“干部+专家”模式的技术包保指导组、成立15个驻县排涝指导小分队,全省派出技术指导人员19.2万人次,排出田间积水277.86万亩,喷施速效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25.91万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有效确保了作物安全成熟。同时,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开展重大病虫害飞防作业5053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4721万亩,实现“虫口夺粮”。

  秋收期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9个秋收指导服务组,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秋收。发挥农机主体装备作用,努力扩大机收面积,提高收获质量和效率,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实现由“丰收在田”转为“丰收在手”。

  “为保证我们种粮积极性,国家给种粮补贴、农机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让我们干劲十足。”提起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梅河口市种粮大户姜军喜不自胜。

  2022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677.65万亩,比上年增加95.7万亩;大豆播种面积464.81万亩,比上年增加85.7万亩;提前公开发布今年农业主推技术58项、主导品种120个,线上线下开展科技培训127.9万人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283万亩,增长12.4%,稳居全国第一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98万亩。

  向黑土地要产量 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安全就是“国之大者”。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跨上800亿斤台阶,吉林省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之一。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藏粮于地”战略,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20229月中旬,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内,粗壮的秸秆上玉米棒子籽粒饱满,已经成熟,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在玉米根部的田地上,可以看到残留的尚未完全腐烂的上一季秸秆碎段。用手拨开表层,几只蚯蚓便露出了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亚军说,这片农田采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模式,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秸秆覆混还田耕作、轮耕轮作技术为核心,协同新型肥料高效精准施用、绿色生防技术,以实现节肥增效、培肥土壤等黑土地保护目标。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范围内形成“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黑土地”的广泛共识,吉林省率先启动建设了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与中科院合作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点,实施“百千万”引领行动。科研人员扎根乡村一线,通过秸秆还田等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推广应用,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连续3年每年新增1000万亩以上,稳居全国首位。数据显示,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积9811.01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7%。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7202.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4%,贡献了全省80%左右的粮食产量。吉林省把722日设立为“黑土地保护日”;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持续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研究探索新路径新办法。

  “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让我尝到了甜头。”镇赉县元宝吐村村民孟先生说。吉林西部地区有盐碱地上千万亩,计划到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1000亿斤。202211月,吉林省出台《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166万亩;到2035年,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65万亩。对西部盐碱地持续进行绿色治理,向“碱巴拉”要粮食,这也让8年内增加200亿斤粮食产量底气更足。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吉林省还将继续组织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养分调控、深翻深松、坡耕地治理等综合治理保护工作。力争到2025年,吉林省典型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300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全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吉林省的“梨树模式”推广、西部盐碱地的有效治理为我国黑土地保护贡献了“吉林方案”;为全省粮食产量十九连增,再次迈上800亿斤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黑”更有劲儿的黑土地,让吉林省的农业增长更有了底气。

  向科技种田要增量 农业生产更有“科技范儿”

  多年来,吉林省在“智慧农业”上下足功夫,基于5G网络的智慧监测系统、植保无人机播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抗旱节水、统防统治……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农业生产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粮更轻松。

  “用无人机植保200公顷稻田,三两天就完成了。比以前人工植保减少最低10天!”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种稻大户张先生高兴地说。

  在白城大安市海坨乡的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水稻基地,水稻的播种、施肥、浇水、杀虫、收割,全流程都实现了智能化。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工作员人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的生产作业模式。

  四平市铁东区小塔子村永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地块的农业气象信息。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勇说,利用农业农村“云平台”,他们夏季科学种田、高效管理;秋季调度农机、检测作业轨迹;冬季监控储粮、下达发运任务,照顾到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延边州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基地,物联网监控云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给“难伺候”的桑黄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基地的桑黄种植量已经超过百万段。

  这些是“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科技兴农带来巨变。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广智慧农业、直播带货、共享课堂,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以数字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在全国实现“五个第一”,即1231612582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第一,易农宝APP省域用户量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吉林省已完成9个市(州)123个“数字村”试点建设;建成益农信息社8358个,覆盖全省88.5%以上行政村。

  向农业品牌要效益 农业经济“钱景”更广阔

  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灵魂”,品牌盛则农业盛,品牌强则农业强。吉林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全程标准化、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以标准确保品牌底气,引领产业升级。

  在吉林蛟河市黄松甸镇伟光村黑木耳产业园区,各样的菌袋整齐地摆放在棚架上,形状各异的黑木耳从遍布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头,长势喜人。农民在“品牌”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了增收致富。“依靠我们打造的木耳品牌,我们村95%的村民都选择种植黑木耳。我种植5万袋春耳和3万袋秋耳,一年挣了10多万元。”村民孙进民说。

  蛟河市黄松甸镇在吉林乃至全国小有名气。这里木耳产量多、质量好、品牌亮,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量20亿元的木耳市场,黄松甸木耳的价格影响着全国木耳价格的走势。

  立足一个特色资源,围绕一个商标品牌,带动一个木耳产业,富裕一方黎民百姓。食用菌特色产业为黄松甸人描绘出美好“钱景”,这也是吉林省打造“品牌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林省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实现了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迈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自从我们村的水稻打出品牌后,我家的大米平均价格翻了一倍多。以前每斤大米卖3元,现在最低卖6元,有的卖在10多元。”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种粮户于先生表示。

  围绕农业的白金(大米)、黄金(玉米)、彩金(杂粮杂豆)、铂金(人参)、黑金(黑木耳)“五张名片”,将品牌与地域、农耕、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带动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快速成长,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吉林省大米、玉米、杂粮杂豆、人参、食用菌、畜牧等产业优化升级。

  如今,吉林省重点培育79个市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188个企业品牌,267个产品品牌。全省有效使用“两品一标”产品数量1382个,其中有机农产品160个,绿色食品119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4个。

  向肉牛产业要品质 让百姓“肉盘子”更丰富

  肉牛产业一头连着种植业,一头连加工业,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同时也是农业经济逆势发展的一个支柱。

  入冬后,白城镇赉县肉牛养殖户杨秀超一直很忙。20213月开始,他与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每头2.6万元的价格购进100头怀孕母牛,母牛生产后,公司再以每头1.1万元的价格回购牛犊,这种“放母还犊,保底回收”的方式不仅给杨秀超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当地更多的农户当起了“牛”老板。“我们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夯实肉牛产业基础。经过几年发展,企业肉牛养殖规模发展到1.3万头,带动了农民增收。”白城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月说。

  桦甸市是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建设产业布局中打造东部特色集聚区的12个县(市)之一。在位于该市二道甸子镇暖木村的养殖基地内,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的1000余头优质肉牛正在现代化厂房内健康生长,宽敞的牛舍排列整齐,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

  在四平市梨树县,肉牛养殖发展到50万头已成为了梨树这个“产粮大县”的新目标。从全国的“大粮仓”到“大肉库”,在政策推动、组织带动下,该县养殖户养牛的热情持续高涨。

  这样的一个个场景在吉林大地随处可见,这也是全省发展肉牛产业的一个个缩影。

  在稳住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2021年,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明确到2025年,全省肉牛发展到1000万头,其中存栏600万头、出栏40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为此,吉林省政府高规格组建了“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从省直14个部门抽调30人组建了吉林省肉牛办,以省政府文件出台了“牛十条”等4个政策性文件,全省61个市县成立了领导小组或肉牛专班,24个市县配套制定了具体扶持政策,形成了由“一把手”亲自抓工作推进、抓政策扶持、抓项目实施的组织推进机制。截至20229月末,吉林肉牛饲养量达到574.8万头,同比增长12%;肉牛增速均位居东三省第一位,是东北三省唯一保持双位数增长省份,位居全国前列。吉林在全省重点抓34个大县、百个乡镇、千个专业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目前已谋划推进千头以上肉牛产业化大项目201个,比工程实施前新增167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目前吉林省种公牛站数量、冻精生产销售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长春新牧、吉林德信和延边畜牧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位居全国第一位。

  “秸秆变肉”工程让吉林老百姓的“肉盘子”更为丰富;粮丰肉美,在吉林大地正在变成现实。

  向种子产业要安全 把“农业芯片”牢牢握在手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作为制种大省也是用种大省,“农业芯片”的成色至关重要。吉林省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不断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种业振兴,确保良种供应安全。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努力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种子加工生产旺季时,在公主岭市吉农高新种子加工车间内,三条玉米种子加工线加班加点工作,每天加工50万斤玉米种子,为2022年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品种支撑。

  “这些种子都是由吉林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抗性好、产量高、密植好。”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仓储加工部部长臧宏图说,这条加工线是目前东三省甚至国内最先进的一条线,选出的玉米种子籽粒饱满,包衣效果达到市场上的最好水平。

  近两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4个方面18条《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制定吉林省《关于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意见》,整合资源力量,实施五大行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抢占种业发展制高点,为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吉林贡献。截至目前,国家级育种创新中心发展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育种科研团队53个、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335家。

  “今年种的都是我们本地产的新的种子品种,棒大、秆硬、不倒、籽粒成,增产增收。”公主岭朝阳坡镇孔家村种粮大户王阳说,“明年要把种子全部‘上新’。”

  吉林省还提升种子繁育保障能力,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7个省级种子(苗)繁育基地,科研院校和企业在海南建立近6000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力保障育制种工作开展。每年种业企业在省内外建立制种面积近40万亩,生产加工种子近4亿斤,有效满足全省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2022年,全省审定通过完成试验程序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9个。每年受理各渠道参试品种2000个次以上。组建作物育种联盟,支持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郑清介绍说,“十三五”以来吉林省累计通过国审和省审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到1677个。市场上可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3600多个,玉米品种2660个,水稻554个,大豆397个,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品种。

  种子纯国产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打了“增强剂”。推进种业的发展,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吉林农业发展正逐浪前行。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成绩,折射出吉林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责任编辑: 黄维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