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时间: 2023-02-17 18:08:48      来源: 新华网
分享本页至手机

  写在前面——

  粮稳民安,农兴国富!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落实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毫不松懈地为吉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力量。2月16日起,新华网吉林频道将刊发系列文章,展现省农业农村厅的担当、作为、成绩。

  用无人机俯拍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农居、凉亭、休闲广场、农业生态园等镶嵌在树林中,路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

  “好生态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每天坐在屋里,往外一看,心里老敞亮了。”马鞍山村村民们纷纷表示。

  绿色步伐 “引来游客,记住乡愁”

  一进马鞍山村,立在村口的“鲜花盛开的山村”石刻格外醒目。作为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取景地,“全国文明村镇”已成为这里耀眼的名片。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掠影 新华网发

  将时针回拨到2016年,当时马鞍山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我们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空中飞沙石、河中满污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在村里的广场边上苹苹农家乐的老板刘苹苹说,“现在,经过政府的努力,我们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我们村就跟大花园似的,老漂亮了,诗情画意的,一点也不比大城市的花园逊色。”

  行走在松原市前郭县西索恩图村,独具蒙古族风情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造型别致的村文化广场格外热闹……“俺们这以前叫西川头,又穷又偏。现在可是‘明星村’,旅游旺季,食宿都得提前几个月打电话预订。”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赵丽高兴地说。今年50多岁的赵丽见证了西索恩图村从“穷川头”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跨越。

  山,还是那片山,但绿色更浓了;水还是那道水,但也清澈了。从前靠破坏山讨生活,村民过着穷日子;现在保护山,靠开发旅游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过日子,农民富了,村子美了。原因之一,就是人的思想变了。

  从“泥水村”到“鲜花村”,紧盯人居环境,锁定美丽乡村,马鞍山村、西索恩图村等的“蝶变”只是吉林省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近年来,吉林省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吉林省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示范村1022个,已有45个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20万户,12个县()成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7个县()进入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行列。

  从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的少数民族村落风情到长春市九台区的马鞍山村鲜花盛开的美好,从九台区红光村的稻田公园到延边州敦化雁鸣湖畔小山村,一个个景色绝佳、独具风情的乡村,展现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吉林乡村图鉴。

  科技步伐 以“种”之力助振兴

  乡村要振兴,种业必振兴。一粒小小的种子,事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仅孕育着新的生命,更孕育着乡村振兴。

  秋收之后,家里收获的160多万斤玉米还未出售,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孔家村种粮大户王阳就开始为明年春耕做起了准备。

  “明年继续种苞米,600亩地需要2000多斤种子,要用四五个成熟期不同的玉米品种。年前要全部入库。”王阳说,“今年种的都是我们本地产的新的种子品种,棒大、秆硬、抗倒伏、籽粒成,增产增收,明年要把种子全部‘上新’。”

  王阳说的玉米新品种,都是落户在公主岭市的企业培育出来的。

  在公主岭市,总投资4.5亿元的鸿翔种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是一个大型、先进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了4条国际领先果穗烘干线,两座全数控种子加工厂,年加工种子可达1亿斤以上。

  “我们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抗大斑病cr基因,已成功导入早熟品种,比常规玉米品种增产10%20%,计划明年在吉林省大面积推广。”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作为玉米、水稻等种子的重要研发基地,公主岭市持证的种子生产企业55家,年生产经营种子接近8000万公斤。长春市以公主岭种子产业为基础,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为核心,建设国内高水平的百万亩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推进了中国农科院、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落地,建立种子研发中心、科研实验站等育种基地,正在打造集育种、制种、加工及销售的“国际种业硅谷”。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处长郑清介绍,10年来,吉林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已发展到7家,各类种企600多家,全省种子企业净资产总额超53亿元,资产总额超120亿元。目前,吉林制种面积长期稳定在40万亩左右,年生产加工种子4亿斤左右,有效满足了吉林省内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坚持藏粮于技,科技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目前,吉林省也正在以“种”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蓝图。

  产业步伐 解锁“致富密码”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有了底气。

  入冬后,白城镇赉县肉牛养殖户杨秀超一直很忙。他与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每头2.6万元的价格购进100头怀孕母牛,母牛生产后,公司再以每头1.1万元的价格回购牛犊,这种“放母还犊,保底回收”的方式不仅给杨秀超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当地更多的农户当起了“牛”老板。

  “我们借助脱贫攻坚政策,政府投资2.5亿元建设4个肉牛养殖扶贫基地,鼓励企业租赁经营,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夯实肉牛产业基础。经过几年发展,企业肉牛养殖规模发展到1.3万头,带动了农民增收,为当地乡村振兴助力。”白城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月说。

  镇赉县紧紧抓住“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机遇,将肉牛产业作为全县“三双一旅”战略重要一环,加快发展肉牛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牛”起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发展好了、链条长了,才能增加收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全国“大肉库”,明确到2025年,全省肉牛发展到1000万头,其中存栏600万头、出栏40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目前,全省肉牛产业规模不断做大,被国家评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优秀项目。截至202210月,吉林省肉牛发展到570万头,谋划推进千头以上肉牛产业化大项目209个,同步启动中东西三大肉牛产业集群建设。现在,吉林省正在把“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成富民强省的标志性工程,让“牛经济”火起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责任编辑: 王健民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7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