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观察·长白天下雪丨跟着“渔把头”去冬捕
时间: 2022-12-29 15:26:57      来源: 新华社
分享本页至手机

  新华社长春12月28日电 凌晨3点多,深冬时节的东北滴水成冰。在四面无遮挡、刮着“刀子一样”烈风的吉林查干湖畔,更是寒风刺骨。

  身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蹬皮靴,头戴毛帽子,“渔把头”辛继龙带领50多人的团队赶着马车出发,向结出厚厚冰层的湖中心走去。

  

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不知走了多远,辛继龙叫停队伍。他跳下马车,感受风向,手指着冰面,选中位置。这里就是今天的捕鱼点。

  渔民开始凿冰,一人打眼,一人清理冰碴,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至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利用穿针引线的原理,将几千米长的渔网按照冰洞间的连线形成合围……

  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4个小时后,他们完成了下网,辛继龙才得空与记者聊天。34岁的他已经在渔场干了16年,刚继承上一代“渔把头”张文的“衣钵”,成为52人团队的领头人。

  整个查干湖冬捕期间,共有四个团队捕鱼,既是合力传承“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一场“谁找的位置准”“谁的收获最大”的良性竞争的擂台赛。

  “没啥压力,努力干好就行。”辛继龙话不多,言语间透露着朴实。他说成员们支持他工作,他只想带着大家多捕鱼。

  在查干湖,渔民年龄多集中在50岁上下,30多岁的仅有几名。有闯劲、脑子灵活,年轻人很快就崭露头角。另一位“渔把头”马文岩今年36岁,在2021年走马上任。

  12月27日,游客在查干湖鱼产品超市选购各种鱼类。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老把头”通常靠经验辨别行进方向和捕鱼点,辛继龙结合手机等智能方式,让测算更精准;马文岩也查找学习资料后改进了网眼尺寸,调整了渔网铺设位置,让捕鱼变得更高效。

  “已经有比我们还年轻的村民返乡了,相信未来的变化会更大。”辛继龙说。

  近年来,当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理念渐入人心,系统治理办法和保护措施相继出台;水质变好,鱼儿变多,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也带动了电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吉林正将查干湖及其周边的哈尔淖、月亮湖等连成线,打造“冬捕经济带”,让各地的旅游产业、电商经济发展形成合力,达成共赢。

  转眼到了收网的时候,马拉着绞盘一圈圈转动,大大小小的鱼儿被打捞上冰面,又是丰收的一天。(记者孟含琪、许畅、张楠、姜明明)

责任编辑: 黄维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