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观察丨拼经济!四个镜头,看吉林如何用好“敢”字诀
时间: 2022-12-16 18:09:37      来源: 新华网
分享本页至手机

  

  新华社记者段续、王晓林、赵丹丹

  滴水成冰的时节,广袤的黑土地上,吉林人拼经济的劲头,正驱散着冬日的寒意。

  镜头一:干部敢为,排忧解难不马虎

  “长春新区企业高管”的微信群里,每天都很热闹。你来我往的交流并非“商业互捧”,而是企业不停提要求,干部服务不间断。

  前些日子,吉林银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姜文斌很开心,他只是在微信上“随便问了问”长春新区政数局“驻群”干部关于企业消防的问题。“需求不紧迫,就是单纯想咨询。”姜文斌说,“而且消防不在他的服务范围。”没想到不久住建部门就给姜文斌回了电话,加微信、讲流程、填申请……服务一气呵成。“很暖心。”姜文斌说。

  在长春新区政务服务驿站,一家企业负责人使用自助服务终端机办理审批业务。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这个群里,长春新区涉及企业服务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专人“盯群”,干部的群名片叫做“长春新区店小二”。“店小二”随叫随到,因为大家有一种默契:不在自己服务范围内的,一定要帮企业找到能讲明白的人、能办成事的地儿。

  “真的很敬佩,为干部点赞同时,也看到了未来!”姜文斌在群里留言后没多久,就有另外几家企业提出了其他需求,对应的干部全部“秒回”……

  一件“小事”背后,是不推诿不搪塞的“敢为”状态。不论是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员工“点对点”通勤、产业链稳定等难题,还是12345热线里群众需求在短时间内得到反馈跟进,不论是在疫情中成千上万的干部们奔赴一线,扛起责任,还是在常态化防控中努力统筹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吉林干部敢为、善为、能为。

  镜头二:地方敢闯,振兴发展不耽误

  凛冽的寒风,挡不住敢闯的劲头。40多台汽车吊、120多台曲臂车、60多台焊机、800多名工人……气温-20℃,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现场,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

  作为德国奥迪品牌在华的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这个计划投资额超过300亿元的项目仅用时5个月,便完成从破土动工到暖封闭,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一个月。

  12月12日,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新华社记者司晓帅 摄

  可别小看这一个月。东北的冬季长而寒冷,低温下,混凝土和工程结构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抢在极寒前实现暖封闭,车间内的施工就可以全速推进。若是有所耽误,在建项目在整个冬季都会行动迟缓,工期推后三四个月甚至更多。

  “地方敢闯敢为,专班全程服务,陆续解决了水、电、气、热、物流等一大批难题,帮助我们克服疫情等重大影响。” 奥迪一汽项目基建负责人刘冬林说。“暖封闭提前完成,即将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有望在两年内投产达效。”项目周边,动力电池、轮胎、智能控制……一大批项目同步火热推进,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孕育成型。

  项目建设提速背后,是地方敢闯的劲头。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容缺办理;项目秘书、企业包保、链长制推进;开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赛马”机制,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比“闯劲儿”、比“干劲儿”……在吉林,众多改革突破了不适宜的“条条框框”,为振兴发展摁下“快进键”。

  镜头三:企业敢干,大干快上不犹豫

  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是崔玉梅的“战场”。犬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灭活疫苗等3个新兽药的研发和注册,是崔玉梅的“战果”。这位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工程师,从遥远的南方回到长春,担任长春西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研发带头人。

  长春西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的崔玉梅。长春新区新闻中心供图

  是什么吸引崔玉梅回到长春?是企业竞逐新赛道、抢占宠物生物制品领域市场先机的动作,是长春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给力支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优势,我们建起院士工作站,将国内外产品空白当作创新方向。”长春西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承宇说。

  既敢说,更敢干。发力新赛道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王承宇算了一笔账:和2019年相比,2022年营业收入下降了30%,但企业的研发投入却是2019年的2倍,目前企业在研新兽药品种高达17种。“看准了,就要大干快上,敢做敢为。”王承宇很有信心。

  黑土地上,企业干事创业劲头不减。12月7日,中国石油吉林销售公司首座换电站正式投运,地处长春市重要交通枢纽,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12月8日,吉林化纤12000吨碳纤维复材项目的又一条碳化线开车投产,是时隔20天投产的第二条碳化线;12月10日,长春庙香山雪场200多名员工吃住在单位,做好准备迎接元旦、春节的客流;万科松花湖度假区的扩建计划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计划未来五年新建设雪场、五星级宾馆……

  镜头四:群众敢首创,奋斗向前不“躺平”

  来自黑龙江绥化市的高国雨已经在长春生活了5年。水管修理、电钻打孔、电路维修……一台轻型面包车,一箱水暖安装工具,一身耐磨的工装,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他奋斗的地方。

  手机上不时“叮当”,每每有用工信息发来,高国雨都会“秒回”。干活利索,要价不高,他在零工市场里口碑很好,微信响个不停,“好的时候,每天能赚个几百元。”

  手机已是最重要的接单渠道,网络平台订单多,但是需要支付服务费,脑子灵活的高国雨开始尝试自己做口碑、做市场,每逢服务一户人家,都会尽可能的添加客户的微信。客户多了,他就建起微信群,帮大家解答各类修理上的问题。

  “每天开车跑100多公里,哪有活去哪儿,除去租房、餐费、邮费,每月给家里打3000元。”高国雨说,“上学期,女儿考了班级第一,我再多挣点,给孩子报个兴趣班。”

  图为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群众可以非常方便地注册企业,开展各类经营活动。(网页截图)

  如今,一传十、十传百,客户相互介绍,高国雨的订单越来越多。头发不多的他心里盘算着,拉起一支服务队,从个体户变成小微企业,服务明码标价,不虚高不忽悠,赚更多口碑、更多收入。

  城市间、乡村里,像高国雨这样勤劳聪明的群众还有千千万万。从鼓励创新创业,到兜牢民生底线,吉林正不断激发群众身上所蕴藏的无限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吉林省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达134户,位居全国第六。(海报设计:新华社记者颜麟蕴)

责任编辑: 邵守志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1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