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2月13日电(记者张博宇)13日,第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举国上下同悼无辜遇难的同胞。
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缅怀。孟庆旭,身为一名考古人,近两年,他和他的团队在致力于东北抗联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让更多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遗迹重现天日。
“经过2021、2022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我们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内,已发现3000多处抗联相关遗迹,这是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孟庆旭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是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
孟庆旭团队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内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受访者供图
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同年12月,东北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在中共磐石县委的组织下正式成立。杨靖宇将军等抗日民族英雄曾在此浴血奋战。
这片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下辖磐石市市区西20公里外群山中的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即在抗联后人的指认下被发现,但人们并不清楚遗址的具体范围到底有多大。
经过两个年度的系统考古调查,孟庆旭等考古学者确认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包含八家沟、生财沟、金家沟、姚家沟等15个区域,分布范围达32平方公里,其中许多遗迹遗物是首次被发现。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内的遗迹。受访者供图
“初步研究可见,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依托自然环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简单军事防御体系,利用简陋的武器依托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孟庆旭说。他们还确定了遗址内的联络线路和防御预警机制等基本情况。
东北抗联常年在白山黑水的密林之间与侵略者展开周旋,因为需要隐蔽自身,抗联战士们留下的痕迹往往处在深山密林间,且多为地窨子等简易的人造工事,难以发现。这让考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考古调查中,孟庆旭和团队不仅初步厘清了遗址的范围、遗迹的数量,还得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结论。比如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带有火炕的房屋遗迹,证明抗联战士曾在此正常生火生活;一批农业生产工具的出土,则证明深山内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曾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说明其曾是稳定的根据地,并非单纯的游击区。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发现的部分生产用具类遗物。受访者供图
“这打破了以往对东北抗联单纯打游击战的认知,他们也曾建立稳定的长期根据地。”孟庆旭说,“这些发现为东北抗联革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实物资料。”
近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抗联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全省发现抗联旧址133处,并依托已经保护成型的遗址遗迹开发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这些革命历史文物转化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新出土的一些文物,也第一时间在当地进行了展示。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设立了专门的“黑土地 红石魂”考古成果展览,供人们参观学习。
考古人员在现场进行挖掘工作。受访者供图
孟庆旭所带领的考古团队从事这项工作已有5年,接下来,他们计划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展开更大范围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出来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抗联遗迹,为一代代国人铭记历史,留下最直接的依据。”孟庆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