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做“被子” 耕地更“有劲”
时间: 2022-12-04 11:20:41      来源: 吉林日报
分享本页至手机

  进入冬季,田野恢复宁静,玉米大田里留下一层厚厚的秸秆。正当农民准备把秸秆离田时,位于农安县开安镇的铁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勇却表示,“这些秸秆就留在地里了,我们经营的6000亩玉米地,明年继续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秸秆做“被子”,耕地更“有劲”。“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翻开今年的测产报告,倪勇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常规垄作做了对比,除了减少了作业环节和化肥用量,每亩地比常规垄作增产100多公斤。

  从最初的不足1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090万亩,保护性耕作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方式的推广应用,破解了黑土地丰产“密码”。

  保护性耕作让农民得实惠

  “向农民朋友们分享一个好消息:经专家组现场测产,农场实施保护性耕作条耕作业的地块,玉米亩产达902.4公斤,对比常规旋耕起垄地块增产9.6%!”日前,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村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在“保护性耕作微信课堂”上道出喜讯。

  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连续实施了7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十里八村的农民经常向潘丙国请教相关技术要点。于是,潘丙国建起“保护性耕作种地”微信群,引导周边两个街道5个村近200户农民学习保护性耕作技术,带动周边4000亩玉米地高产丰产。

  “当初,大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了解、有误区。当了解到翔实的数据后,参与技术推广的农民数量逐年增加。”潘丙国告诉记者,作为秸秆全覆盖条耕技术项目区,农场今年实施了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示范,让更多农民见到实效、得到了实惠。

  从2016年起,我市陆续建立100公顷以上示范点100个,覆盖全市所有适宜乡镇,各县(市)区建立示范区,通过抓典型、树标杆,以点带面,扎实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新农机助力增产增收

  如今,长春新区西营城街道东彪种植家庭农场已开始为明年的农业生产做打算。“种地选对方法很重要,用啥技术先确定下来,再配备好农机,助力增产增收。”今年,东彪种植家庭农场经营的400亩玉米地用上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亩产达800多公斤,较常规种植对照田增产8.6%。这样的测产结果,坚定了农场扩大推广面积、增加新农机的决心。

  为应用好这项技术,今年,东彪种植家庭农场筹措资金,购置了免耕播种机、条耕机、苗期深松机,按照标准化作业,千方百计把秸秆留在地里。“保护性耕作配套农机均享受购置补贴,农场打算每年添置几台新农机,助力保护性耕作提质增效。”农场主张东彪说。

  在推广保护性耕作补贴政策的同时,我市还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购置免耕播种机、深松追肥机等实行累加补贴,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

  贫瘠耕地少了干旱困扰

  近年来,在相对贫瘠、干旱的耕地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市在保护黑土地方面需要突破的重点。在公主岭市玻璃城子镇重兴村,种粮大户王文玉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大大减少了耕地干旱困扰,“这种技术保水保墒,不仅保护黑土地,还增加了粮食产量”。虽说不是“药到病除”,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成效渐显,让农民看到了连年丰产的希望。

  “60亩土地,亩产800多公斤,化肥用量减少20%,每亩地多产近百公斤粮食。”王文玉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认为只要多施化肥就会增产,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今年我尝试了新的种植技术。”说起增产的诀窍,王文玉滔滔不绝: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开春时一次出全苗,根本不用补苗;秸秆还田提高了透水性,农田不旱不涝;既减少了作业环节,还降低了成本。

责任编辑: 康世奇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7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