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三农篇|田畴织锦绣 沃野尽欢歌
时间: 2022-07-14 15:32:45      来源: 图们江新闻
分享本页至手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珲春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升生产水平

  延边州成立之初,珲春农业机械化一片空白,农业器具也只局限于传统的犁、耙、锹、锄头等,效率极其低下。70年来,珲春市的农业生产模式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夜劳作不得闲”的体力耕种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春耕期间,在珲春市哈达门乡仲坪村,农业机械成为了“主角”。水稻插秧机往来穿梭,所到之处,一棵棵稻苗被整齐地插进水田里,不到一个小时,两亩水田就完成了插秧。

  今年60岁的张东亮,是仲坪村的老书记,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感慨地说:“以前,每到农忙季,村民们都是全家总动员,如今,耕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代替了人工,省时省力,更省心。”

  仲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发成说,自2008年村里成立了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以来,农机设备不断升级,在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的同时,有效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避免了土地浪费,让村民有更多精力发展其他副业,加快了增收致富的步伐。

  仲坪村只是珲春市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珲春市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积极推广新农具新技术,创新农机服务机制,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目前,珲春市共有各类农机9919台(套),机械化率达90%。

  改善人居环境 打造宜居乡村

  盛夏的珲春,万顷沃野,碧波浩荡,生机无限。

  走进珲春市密江乡下洼子村,村路平坦,民宿别具特色,处处展现出清新古朴的美感。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秀美的自然风光,还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

  下洼子村村民郭全成告诉记者,近年来,珲春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千村示范”创建,村里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村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一年比一年高。

  多年来,珲春市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村屯环境集中整治,创建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推进“千村示范”创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今,农村已不再“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美丽、宜居。

  加快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眼下,在珲春市密江乡密江村,朝鲜族小伙儿梁铖龙每天都早早起来打扫卫生,等待游客的到来。

  近年来,密江乡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一些“走出去”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在家乡的土地上“大展拳脚”。在外务工十多年的梁铖龙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如今,梁铖龙除经营民宿外,还发展起了林地鸡、冷水鱼等养殖产业。

  如今,密江村农民通过乡村旅游、黄牛养殖、蜜蜂养殖等项目,每人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在敬信镇九沙坪村,村民林魁每天都忙着侍弄稻田。“以前想的是怎么外出打工赚钱,现在在家门口种植水稻,一年就能挣10多万元。这样的好事儿,以前想都不敢想。”林魁告诉记者,九沙坪村区位独特,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数以万计的大雁和各种珍稀候鸟来此驻足停歇。因此,村里生产的大米被誉为“大雁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些年,村里积极探索“认养农业”模式,为“认养”客户提供个性化选择,满足客户提出的种植、加工等要求,水稻成熟后,加工的“大雁米”可直接送到客户手中。

  多年来,珲春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一乡一品”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优质农产品,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新的征程中,珲春市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 郭聪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3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