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工业“摇篮”再次唱响创业曲
时间: 2021-12-30 08:46:5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本页至手机

  本报记者陈俊、姚湜、段续

  作为老工业基地,广阔的吉林大地上,很多新中国“第一次”的创业故事传唱了几十年。1958年5月12日清早,第一辆“东风”轿车在长春组装完毕,揭开了新中国工业的华章;1967年10月,长春客车厂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辆地铁样车交付试运行,中国人自己造的地铁列车,奔驰在北京地铁一号线上……

  随着时代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浪潮下,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经济发展逐步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此,国家提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吉林也开启深化改革、爬坡过坎、奋力转型。从粮食安全到大国制造,从创新创业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吉林大地上,不断涌现着自力更生、无惧封锁、滚石上山的振兴故事,映衬着新中国的创业精神和奋斗初心。

  不怕困难,任人唯贤,振兴凝聚创业精气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大地便开启了奠基中国工业的创业。

  20世纪50年代初,共和国百业待兴之时,中央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吉林市建设吉林化肥厂、染料厂、电石厂,中国化学工业在这里建立起来。在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开启了新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第一步。

  快速建设一汽,最关键的是人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一大批高级技术工人奔赴长春,中组部抽调厅局级干部150余人抵达一汽,一批来自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也前来支援。

  12月的长春,冰封雪飘,气温动辄跌破零下30摄氏度。建设者们住在四壁透风的建筑工棚,作业时,头顶雪天,脚踏冻土。有的人手被冻裂出一条条大口子,用胶布缠起来继续干。来自各条战线的党政干部和高级人才也都冲在建设一汽的第一线,学会了操作机床、干钳工活。

  时任中央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的郭力被任命为长春汽车厂(后正式命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当上厂长后,郭力开始琢磨怎么把厂长“让出去”,“如能有一位熟悉东北情况,资格老一点、能力更强、位置更高的同志来当厂长,会更有利于调动各地力量支持一汽建设”。

  放下身段到一线去,不怕困难坚持奋斗,能上能下任人唯贤——这是吉林建设新中国工业的创业精气神。

  来到2017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放缓。作为地方支柱企业,一汽集团民族品牌“红旗”车年销售不足5000辆,主要供给企事业单位。吉林要振兴,一汽就要改革。

  围绕目标,集团进行了“四能”改革,即“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机构能增能减”。2017年,中国一汽全集团竞聘,高级经理竞争上岗,平均年龄下降3岁,年轻干部占比提升13.3%。同时重组机构,形成更加专业、精细、扁平的构架,集团总部直接负责红旗品牌运行。

  改革激发了竞争意识,一汽员工更有干劲了。一汽集团公司体系数字化部副部长陈韵突破岗位路线和年限,从高级主任成长为高级经理。“竞争上岗成为共识,大家危机感也增强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很多供应商都感叹跟不上我们的创新节奏。”陈韵说。

  产品核心系统自主可控,是民族品牌的质量底气。为了测试系统,在滴水成冰的冬日黑龙江上,研发人员张东波和同事们把测试车放在冰冻的江面上“冻”五个小时,在最冷的凌晨三四点来到江边,做低温冷启动试验。笔记本电脑用大衣紧紧裹住防冻“死机”,团队成员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着。  

  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岗位任人唯贤,干事拼尽全力。中国汽车工业长子的创业精气神在今天依然有力推动着中国一汽深化改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添砖加瓦。

  敢闯敢试,勠力创新,振兴用好创业“传家宝”

  新中国的创业史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故事,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艰苦奋斗,在东北创立了一批“工业长子”企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制造业人才,还留下了一批科研机构、科技人才。

  1952年1月,王大珩来到长春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从国外购进1吨重的光学仪器,价格等同于1吨黄金,人家还不一定肯卖。

  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前身),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王大珩与同事们不分日夜地搭炉子、试工艺。

  1958年,长春光机所“十一”献礼项目有“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是研制出来的八种光学仪器:中型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特宽度多倍投影仪、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子衍射仪、高精度经纬仪和红外望远镜,“一个汤”是光学玻璃。在当时国际社会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光机所研制的许多仪器,都是新中国的“第一”。

  50多年后,依托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发技术的基础上,吉林省政府和其他股东共同出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投入运营。2015年,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

  今年10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2F卫星发射升空。现在,“吉林一号”共有31颗卫星在轨运行,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10至12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张图一年更新1次、全国一张图一年更新3次的能力,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指标全国领先。

  长光卫星公司董事长宣明原是长春光机所所长。正是看中了我国商业卫星行业这片“蓝海”,他先在所里成立重大创新项目,又推动创办长光卫星公司这家企业。宣明说,最初很多人反对,长春光机所内部也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决定打破固有观念,面向市场进行自我革命,通过创新实现“再创业”。

  如今,长春市正在打造集卫星研发、生产、测试、运控和遥感信息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长光卫星也成为东北唯一、吉林省首家独角兽企业。

  除了光学基础,吉林省还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生物技术四大集聚区之一,是我国生物医药发源地之一,是国家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干扰素中试生产基地,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中试生产基地,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制品的省份。

  2020年10月,鼻喷流感疫苗上市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热议的话题。这一冻干鼻喷流感疫苗是长春百克生物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的项目。鼻喷流感疫苗改变了原有的接种模式,使用方便,避免打针,易于大规模免疫,前景广阔。

  科研实力是吉林的“底气”。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的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省会长春位列全球第38位、中国大陆第12位、东北地区第1位。“光学城”“医药城”“卫星城”……老工业基地向高精尖产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绿水青山,绿色发展,振兴厘清创业真“底色”

  绿色生态是吉林的“家底”:东部长白山区林海莽莽,中部平原沃野千里,西部水草丰美……白山松水间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和自然天堂,铺展在东北大地上。

  茫茫林海和肥沃黑土,为新中国的创业作出重大贡献。70多年来,吉林向全国贡献了大量原木,累计生产商品材1.5亿立方米,供应全国煤矿、造纸、造船和铁路建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土地迎来一批批开垦者。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插双筷子都能发芽”,为全国供应玉米、稻谷、大豆。到了20世纪90年代,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农民发现,黑土地露出了黄土层,微生物总量变少,肥力下降了。

  支援全国建设数十年的东北,开始涵养自己的森林和土地。反哺是对过去创业付出的回报,涵养是为“再创业”打基础。

  2015年,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长白林海间轰鸣了数十年的电锯声消失了。打“绿色牌”、念“生态经”,停伐之后,林场工人从砍树变为“看树”,在林海中开展系统性森林保护、林下产业经营、生态旅游等多管齐下的“绿色创业”。

  面对新一轮振兴,吉林省各级干部也更新发展理念,更加珍惜资源,拒绝“掠夺式发展”。几年前,白山市临江市七道沟上游发现一处优质矿泉水源,水质部分指标优于阿尔卑斯山矿泉水,是难得的世界级高品质水。全国各地饮料厂家蜂拥而至。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临江市挡住了短期收益的诱惑,婉拒商家,决定实施“引泉入城”惠民工程,用食品卫生级管线将水源输送至城区,让百姓喝上矿泉水。

  为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场“黑土保卫战”在吉林大地打响。秋收后,把秸秆粉碎后铺在地里,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春耕时,免耕播种机行走在田间,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在梨树县,农业工作者探索出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让黑土“缓口气、歇歇脚”。

  蚯蚓变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变强了,黑土退化被遏制住了……辽阔的黑土地上,一场“种地革命”如火如荼。数万名科技人员扎根乡村,给黑土加“油”。

  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善,最近几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每年拍到1万多幅野生动物照片,有的动物种群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监测显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分别由1998年的4到6只、3到5只,增加到2015年的27只和42只以上。

 

责任编辑: 江睿琳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1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