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长春吧,一起奋斗
时间: 2021-11-03 10:21:24      来源: 新华网
分享本页至手机

  来长春吧,一起奋斗

  文/蔺玉红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气质。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精神。

  不说南北迥异,即使同属东北,长春和其他城市也各自缤纷。2021年9月,《中国青年》杂志采访团和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组一行走进吉林省长春市,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与长春发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调研,《中国青年》第20期推出的专刊《吉林长春,青春常在》即是这次采访调研的重要成果,共80页,约10万字。

  该专刊从政策解读、聚能汇才、长风新解、理想之城、城韵从容五个维度及制造之都、科技产业、创新创业、长春流绿四个版块,走进长春四个高新产业聚集区,对话长春数十位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创业管理者、青年工作者、文化建设者,采访在长春创新创业、就业发展、学习生活的青年们,解读长春根据中央提出的东北振兴战略和全面振兴意见,在吉林省委“一主六双”部署下做好加减乘除,推进制造转型、科技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担当作为,展现青年在长春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图景,并以客观视角对长春促进青年发展的城市政策、环境营造进行实地讲述。

  “政策解读”部分体现了长春吸引青年的顶层设计。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从实力、活力、魅力、潜力、磁力解读在东北振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程中的新长春、新变化、新设想。长春市组织、人社、共青团、作协以及经开区、新区、净月高新区、汽开区的人社、发改工信、组织、党群等部门的负责人解读了长春招才引智的政策逻辑,这是吸引青年来长的务实举措。

  “制造之都”版块彰显了汽车产业的传承创新。一汽集团三位“85后”的自主创新故事,让我们洞见了一汽正在编织新能源、网络安全、数字化转型的新汽车工业摇篮。以一汽为核心,为整车提供配套的零配件制造业,成为承继父业的二代青年奋斗的新战场。他们,传承了原生家庭产业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接受了良好的中西教育,勤劳创新,发展企业,建设家乡。汽车制造企业的年轻人靠奋斗获得了成就感、踏实感,这是东北制造业走向振兴的希望。

  “科技产业”版块呈现了产业发展的崭新格局。“吉林一号”、库美生物、长光智欧、中农阳光、吉视传媒等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背后是吉林长春依托原有科研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在卫星、生物医药、光学、现代农业、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形成的产业新格局,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原动力。

  “创新创业”版块展现了服务青年创业的鲜活样态。有看似拙朴实则睿智的创业摆渡人父子,倾力帮助有梦青年抵达彼岸;有“店小二+妈妈式”青创园模式,为大学生、留学生创业护航;有为人才筑巢的公寓服务模式,给了来长优秀青年一张安居的床;有扎根园区、社区,打造为青年而变的团组织。他们,用心用情用力,为青年创业提供周到专业的服务。这种扑下身子为青年的真诚与实效,让大学生们找到了共情之处,这是打动越来越多在长青年留下来的最好叙事。

  “长春流绿”版块挖掘了文化的深味风致。从在长影附近南湖边漫步的自由豁达,到461医院建筑的舒朗优美;从黄大年精神的团队传承到吉林动漫的人才涵育;从以文化人的衿雅和煦,到萍水之逢的热情坦率;从文学抒写的烂漫温淳,到城韵中西的低调从容。长春的新生代文化人群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了存在感,为之疯狂,为之奋斗,这是打动游子回乡的柔软所在。

  深秋已至,长春的街道被簌簌的落叶静静地包裹。当有轨电车缓缓驶过的时候,长春与青年的故事在摩天轮上定格成了一个个秋天的童话,那份独属伊通河的浪漫渐渐幻化为城市的喘息与怦然的心动。

  来长春吧,它真的适合你。(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20期

责任编辑: 赵石乐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25404